刚上高中时候,我离开县城到了市里,市里的同学呢有个口头禅“愁死了”,还是略带市里口音的那种,怎么说呢,就是感觉用这种口音说出这个口头禅才是市里人,才有种优越感,于是我也就学了起来。大事小事后头都加个”愁死了”,配以假装烦躁的表情。上学一个月以后回到家里,忘记了说了一个什么事情,随后加个带着口音的“愁死了”。结果被爸爸当场呵斥,“说话好好说,再说了,小孩子家家说什么愁死了”。被骂的灰头土脸的我,这以后就知道了,不能说愁。
前几天看笑来老师的文章,有很长的一段故事令我动容:“17 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吉林省举办计算机竞赛。当时的计算机竞赛是有参赛名额的,那时候不像现在计算机是家家有好几台的东西,全市就没有多少台,于是竞赛是有限额的。有一天,阳光明媚,我坐在操场上看同学们踢球,惬意得很。突然有人拍了下我的肩膀,说,嗯?笑来,这次怎么不去参加竞赛?我说,干嘛不去啊?!他说,名单出来了,我看没有你啊?我很奇怪,就绕过教学楼去看公告板,真的没有我。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个班的学生,还有另外两个总是跟我去参加竞赛却永远没有名次的家伙。我有点懵,就去找老师。那时候学校里是没有计算机课程的,倒是有个机房,机房有个管理员,名单就是他定的,那人姓王。王老师不在。但第二天就要出发去长春了啊!我不知道怎么办,一路走,自然而然就走到了青少年宫,见到我的启蒙老师金老师,他问了我半天,我才放声哭了出来。金老师是个老江湖,几下就弄明白了,把我顶下来的那个同学应该是王老师的亲戚。金老师领着我回了趟家,跟我父母打招呼,然后,回到少年宫,扛了台计算机,带着我坐火车去了长春。到了地方,也参加了比赛,也拿到了成绩,当然还是第一,可没有奖状 —— 因为外地的领队老师们都抗议,说,我们那里也有很多孩子很厉害,但这不是有名额限制麽,所以,你不是正式名额的,就不能拿正式名次…… 那是我人生最后一次参加竞赛,我和金老师在长春火车站等返程火车的情形,真的是很凄凉,我永远忘不了。等我们回到延吉,我再去找王老师,发现他已经离职了,移民巴西了。再后来,那次竞赛的前三名,都被保送进清华了。而我,还要接着准备高考……我因此低落了很长很长时间,甚至有两三年根本不愿意碰计算机。 所有的安慰其实都是不起作用的。你心里有什么样的苦,首先可能是说不出来的,其次就算是说出来别人也不见得理解,再次,所有的安慰都是完全没用的。 这个经历教会了我一件事儿: 你的苦没人知道。所以,从此坚决不抱怨。 再后来慢慢明白,别人其实也没必要知道。这听起来很惨,但回头看,这是好事儿,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放弃了诉苦。许多年后,读到曾国藩的那句话,“打破牙齿和血吞”,很认同,明白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什么叫“打破牙齿和血吞”啊?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弟弟的信中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你跟人打架,牙齿被打碎了,怎么办呀?不能吐出来,要带着血咽下去,不能让别人看到。再后来,这都成了我判断人的一个小依据。对于很熟的朋友,偶尔跟我诉诉苦,我都是理解的,会想办法安慰,想办法帮忙。但是若是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抱怨、诉苦,我一般都觉得这种人就算了,不太值得交往,多大点事儿啊?诉苦、抱怨,根源在于“没办法”了麽。但凡有点办法的人,就忙着做事去了,抱怨、诉苦管啥用啊?这就是我的看法。 ”
是啊,抱怨、诉苦管啥用啊,但凡有点办法的人,都忙着做事去了。
(一)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完美
这点在我不断搬家的经历中深有体会,住的小区好,觉得不接地气儿,周围消费怎么那么高;后来住在了郊区,消费低了,但觉得周围环境不好,不方便,去哪里都远;再后来又住到了城里,这下去哪里都方便了,但是房子怎么这么小,停车怎么不能像郊区一样免费呢?嚯嚯,我就知道了,人心无底洞,不管在哪里,都会有问题,反过来说,不管在哪里,都有好的一面,可你看到了什么?
我不知道你是否体验过、感知过气场,有些人你和他聊天,都是好事,都是希望,问题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必然存在的,但是问题的另一面有无数个好处,你试试和这样的人聊完天,气场是愉悦的、宽容的、开阔的。而有一些人,能量很低,只在自己的小圈圈里活动,你和他在一起感受不到交流的欲望。还有一些人,所有传递的信息都是负面的,关键这样的负面信息就是那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你,恨不得你就应该和他一起抱怨的,那个气场是“小人长戚戚”,是嘀嘀咕咕,是一种不令人宽阔的感受。如果每个人都自带光环,也许我们看到的就是不同人带着不同频率不同大小的光环活动。我很好奇抱怨的环境为何会互相影响,后来我想明白了,是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傻,不愿意承认自己差,只有抱怨了,这个世界才是除我之外都是错的,我不靠谱,是环境不靠谱啊,我的工作没有完成,是因为别人没有完成啊,所以不怪我,所以不是我傻,是他们的错。然后呢,然后身心就轻松啦,就结束啦。不用改进、不用反思,总之是有别人的傻担待着,多么完美的“自欺欺人”。
一个抱怨的人,你让他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抱怨,你把他放在天堂,他也大概会说天堂太完美了,很没有意思。以前和老爸看新闻,一会儿发洪水,一会儿有地震,我就说,哎呀,怎么那么不太平呀,哪都有事。老爸吸了口烟悠悠的说,怎么可能没事,中国这么大,太正常了。是啊,世界这么大,怎么可能完美,工作那么多,怎么可能完美,身边的人那么多,怎么可能完美,一切都太正常了。
(二)“抱怨”会让你失去什么
但凡有点办法的人,都忙着做事去了,那么“抱怨”的人呢,在做什么,在自顾自的编织一个假想的天灵盖,保护自己内心对自我的批评,也貌似保护了自己免受别人的指责,但实际呢,实际别人对你该怎么看还怎么看,你的抱怨反而加重了别人对你的另一个评价:情绪管理还存在问题,这个人就这样,成不了大事。然后呢,你真正的朋友会减少,谁愿意和一个整天只知道抱怨别人的人做朋友呢,和你在一起的就是一群要通过“嘀嘀咕咕”来抱团取暖的“废柴”,你编编盖子,我编编盖子,好像我们在一起这盖子里的都是好人。有句话説,这个世界,一半的傻子在笑另一半傻子好傻。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你尽然在这样的盖子里自我感觉良好,然后呢,然后不求进步,从不反思,就这样“废柴”下去。。废柴最惨的结果是什么,是自顾自的废柴下去。。。。
(三)找到正确的频率,自顾自的前行当然了,说的容易做起来真难啊,当问题发生时,就是有别人的错误啊,难道事情我担着,一句怨言都不让说么。做到当然难,但是一旦做到了,那就牛掰了。我们可以慢慢来,旧习可以慢慢改,之前每件事都觉得是别人的错,满满的偶尔觉得自己也有问题,再后来,觉得问题更多是自己,自己可以想办法避免被废柴拖累,或者即便出问题我自有招把问题解决。而除了自己停止抱怨之外,要尽量远离抱怨的人。某天早晨我脚踏高跟鞋风风火火的做完汇报回到办公室,那个汇报别人都觉得任务,但我觉得是一种锻炼学习,我很认真的准备,并完成的很开心。回到办公室后,一种感觉扑面而来:自顾自的前行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