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鸠摩罗什被抢走的38年之后,又有浩浩荡荡的军队来抢文化了,那就是北魏王朝的军队。他们的胃口特别大,一口气抢走了三万人。
这下凉州总该空了吧,也没有。到这三万人被抢走 80年之后,浙江上虞出生的僧人慧姣编的14卷《高僧传》所载僧人一半是凉州高僧。
被争抢走的凉州文化在各地蔚然成风。首先是大同的云冈石窟,尤其是处于中心地位的昙曜五窟,接着是洛阳的龙门石窟,最终落脚于长安。几乎整个黄河流域都被凉州渗透了。
100多年之后,隋炀帝在凉州举办了一次隆重的世界博览会。
隋炀帝在七世纪初期继位后,便接受裴矩关于进一步拓展西域商路的建议,让河西走廊和凉州又一次鲜明地进入朝野视线。
山西人裴矩目光远大,是当时少有的宏观经济学家。他以护市的观念来反对古代的贸易保护主义,而且编制西域图记,标明丝绸之路的三条行经路线,因此是重新疏通国际通道的关键人物。在他的鼓动下,隋炀帝虽然在609年到河西走廊上与凉州并列有相邻的张掖,隆重举办了一场由西域27国参加的贸易盟会。
隋炀帝下令凉州和张掖两地的仕女必须盛装出席。除了大量商品的展示外,凉州乐舞、西域诸艺和中原艺术家悉数汇聚,参与的人群摆出了绵延数十里的阵仗,西域各国使臣、商贾,再度为中国文化的宏伟气魄所震撼。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亲临河西走廊的中原帝王,他亲自重新疏通了丝绸之路这一壮举,他的另一个壮举是开凿大运河,一条横向的走廊,一条竖向的运河,这实在是中华文明的两大命脉。他在位仅仅14年,竟然准确的把握住了这两大命脉。
隋炀帝一死唐朝就建立了。唐朝的话题很多,但显然一直保留着浓重的凉州风范。
比如,王之涣最有名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杨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另一首是王翰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种豪放乐观的壮士情怀正是唐文化的主调。
江苏有一个余阙庙。
余阙是14世纪的元朝将军,守卫着安庆城,他是武威人,党项族。
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被成吉思汗所灭,其中部分人加入了成吉思汗的蒙古人部队。后来蒙古人失败时,很多人由铁木氏改姓余,其中不少人迁往浙江一带。
余阙也有党项人的身份,成了元蒙将军,但他的姓氏似乎原来就有,不是临时改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