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一些王莽新政的内容,有个很大的疑问。为什么王莽在顺利取得政权之后,要快速地推进激烈的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他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网上查了一些资料,也只是说王莽改革的具体措施等等,对回答我这个问题的帮助性不大,所以只能以自己有限的历史写作水平,外加结合一些资料来梳理一下,如果错误欢迎指证。
一般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的问题,往往需要先弄清楚“在此之前经历了什么”。例如:你的好兄弟小刘今天和他女朋友吵架了,你作为兄弟当然得去调解啊,于是你就问小刘:“你为什么要和你女朋友吵架啊”,小刘说:“我出差回来在卧室发现了你的袜子,你说我该不该生气?”,你看看,吵架的动机不就搞清楚了嘛(以上内容纯属虚构,主要是方便大家理解)
好了好了,各位看官您坐好,正文开始~~~~~
王莽篡位之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呢?
在正式搞清楚上个问题之前,我斗胆请您先思考一个问题,“在大一统的政权结构下,中央和地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呢还是存在争权夺利,双重治理的问题?”
其实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中央和地方之间其实是存在矛盾的,在汉代的政治制度下,除了存在中央这一层级之外还包括地方诸侯、郡、县、世家大族等利益群体,他们和中央中间其实是存在着利益矛盾的,中央的出发点是全盘统筹,考虑的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一个王朝的初期,统治者的权威很高而且地方在经过社会结构重组之后,相关的利益集团还没有成型,这时统治者推行一些让利于民的改革措施都能很好的贯彻下去,但是到了朝代的中后期,地方官僚利益集团之间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形势,中央再想推进改革就变得比较困难。
即便是放到我们现在的社会,这种问题仍然不可避免。
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新中国最成功的财政改革之一,他大大加强的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为日后应对数次经济危机的冲击做好的防范。但这个改革其实也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交易,地方将很大一部分财政上缴中央,中央默许地方以1993年的税作为返税基底(地方在93年底大幅收税)同时,中央还允许地方出让土地来获取收益(直接开启了土地财政的时代),本质上就是中央和地方做了一场交易,中央出让一部分利益来换取地方的支持。
以上说了两大段话,主要就是说明一个事情:在任何一个大一统的社会结构下,中央和地方之间往往存在着利益矛盾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社会进行一个重塑期,刘邦建立汉朝时,传统的富翁和贵族已经很少,整个中华大地非常凋敝,全社会进入普遍的贫穷,但是随着帝国逐渐稳固,前几代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财富开始积聚,一些大富豪也开始出现,例如:南阳的孔氏、齐地的刀氏等,这些商人起初都是通过工商业(买卖盐铁)起家,随着汉武帝为扩大财政收入将盐铁等资源收归国有(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造成巨大的财政开支,传统的农业税已经无法满足之处,汉武帝采用桑弘羊的建议,将盐铁资源收归国有用来补充财政),但是出于工商业管理的需要,汉武帝需要一批有经验的商人帮助他建立国有体系,这些大富豪顺势进入官僚系统。
官商勾结产生的契机开始出现。
其实,如果政府不参与社会经济的运行,由市场去调控经济,官商勾结所带来的问题还不算太大,一旦政府成为经济的参与者,官商勾结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危害,主要有两点:钱、人
一方面,有政府的参与就容易出现权力的垄断,垄断容易产生贫富的分化,在古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地方政府和富豪联手兼并土地,官商之间形成利益联盟不断从农民手中吸取财富,最终导致富者恒富,穷者很穷。现在的房地产就是这种现象,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联合推高房产价格,最终接盘的还是老百姓。
另一方面,地方利益集团的形成还容易造成人才的垄断,汉代的人才选拔机制是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随着权力和利益的集合,人才的上升渠道都被富贵阶层控制,社会结块更加严重,三国两晋时期的“世家大族”就是代表。
出现这种情况无论是对统治者还是普通人都是一种削弱。
对于统治者来说,虽然地方利益集团没有像之前的诸侯国那样可以直接威胁到中央的统治,但是它对地方的控制力要比中央大,越到后期中央的政令可能都下不到基层,即便传达下去的也都是对他们有利的,同时,地方财阀对人才的垄断也容易在中央产生自己的代理人(你被地方财阀推举上去得为人家办事啊) ,变相地削弱了中央的权力,这是作为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这也是王莽不愿意看到的。
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绝望。对,就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吃不饱饭,而是对现实的不认同。在那个时代,一个农民除了种地很难找到其他的谋生手段(盐铁等资源被国营)这相当于断了他们向前发展的念想,让他们对现实产生了不满情绪(干活的忍受贫穷,不干活的却享受荣华富贵)。
农民产生不满情绪其实也好解决,但是有一波人不满却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那就是知识分子,在汉代就是儒家学者。他们有一个强大的武器:宣传能力。
富贵人家把持地方官僚选举,饱学的儒生没有办法进入仕途(也不是一点都没有,但是相对于儒生的规模,通道实在是太窄)。失望的儒生渴望寻找一个“旗手”带领他们进入理想社会(当时是想回归周朝社会),王莽成为了他们的目标人选。(这里插一句,个人认为王莽其实也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儒者。)
其实这种问题(社会矛盾激化)在我们当今社会也很突出,只是没有古代那么露骨,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量的社会和个人债务逼得年轻人都不结婚、不生子、躺平(新时代的无声反抗),社会阶层也有固化的趋势(你想进入核心资源圈子实现阶层跨越是越来越难了)。
在现实的动机(提高中央控制力)和个人理想主义的联合推动下,王莽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主要涉及:土地改革,货币改革,财政改革(具体措施就不多说了),王莽一系列激烈的改革触动了地方财阀的利益,导致地方不配合,同时和匈奴产生军事冲突,军事行动使得财政支出大幅提高,迫使王莽违背初心,开始从地方敛财加重人民负担,这么一来一去,地方财阀和人民都不支持王莽政权,莽哥最终走向覆灭。
其实,王莽要是温和一点的改革,说不定还能多走一段时间,但最终不会走远,因为他想回归的是周朝的理想社会(事实证明,周朝社会是不能持续延续的,最终被秦汉推翻)。所以说,对社会进行结构性的改革风险很大,要慢慢来不能着急,我们也面对这样的问题,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会带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