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需要一些神奇的方法,美国的“带孩子上班日”就是深受欢迎的方法之一。1993年美国女士基金会最先倡导了“带女儿上班日”,到2003年被正式更名为“带孩子上班日”,全国法定时间为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我认为这不仅仅是职业教育,也是亲情教育,甚至还是亲社会教育。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父母可以把孩子带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让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情况,体会工作的艰辛。孩子可能在亲身体会后对劳动、职业的认识更深刻,父母需要告诉孩子,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劳动都是光荣的。”——孙云晓
孩子特别需要直接体验,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为什么有些人学历很低却有大智慧,为什么童年有过迁徙经验的人往往更有创造力?北师大的陈建翔教授认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可以发展发展人的母思维,而母思维是最具有创造力的思维。他的根据是镜像神经元理论。
什么是镜像神经元理论?母思维是直观的,直觉的、顿悟的思维,子思维是抽象的、推理的、分析的思维,母思维是子思维的基础。因此儿童时代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今天人们过于看重子思维的发展,而忽视甚至剥夺了儿童母思维的发展,即学校教育往往侧重培养子思维,即掌握一些定义、概念和方法等,这种子思维单靠自身一般是缺乏创造力的,这必然导致创造力成了无源之水。
“俞敏洪为什么能够创造新东方的奇迹?绝不仅仅是因为毕业于名牌大学,更是得益于青少年时代丰富的生活体验,而实践能力是人的创造力之源。从生活体验中形成的原生思维为母思维,从读书学习中形成的派生思维为子思维。我相信,能够将两种思维结合起来的人最具创造力。”——孙云晓
以上的观点就是带孩子上班的理论依据。带孩子上班就是给予孩子一种直观、直接的体验,旨在培养孩子的母思维。
每个孩子是在体验探索中长成长的,父母和老师不能代替孩子成长,更不能代替孩子体验。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很小时,李嘉诚就让他们参加董事会,让孩子们列席旁听。
10岁时俞敏洪成了他们村上割草割得最多的孩子;14岁,他成了他们公社插秧比赛的第一名;16岁,他已经能开着手扶拖拉机下地,他成了干农活的高手。俞敏洪办公室的墙上,依然挂着一个大幅的“风景照”,照片上是一片荒地和两间残破的瓦房,那是他位于江苏农村的老家。
我的女儿从上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经常带她到我的办公室,她亲眼目睹我每个周末(双休日两天)都要上16节课,且下班后还要做饭或干其他家务,工作非常辛苦和忙碌,每次下班后的我都是疲惫不堪的。在她上到小学六年级到高中这段时间,周末经常来我办公室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辅助工作,像打扫卫生、擦黑板、锁门、关窗户、收发学生的作业等。
我觉得带孩子上班是一种最真实、最直观、最深刻、最有效的体验教育。女儿因常常来我上班的地方目睹过我工作的全过程。她不但从中懂得了挣钱的不易和生存的困难,而且培养了她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生活节俭、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等优秀品质。
我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我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我们家姊妹四人,我是家里的老大。从我上小学二三年级开始,每个休息日、节假日和寒暑假,我都会跟着父母去农田里干各种农活,如种洋芋、种蒜、锄草、收割麦子、挖洋芋、挖蒜……在家里做各种各样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做馍馍、照顾弟弟妹妹……
参加各种劳动锻炼,最大的体会就是把我培养成了勤劳质朴、生活节俭、坚韧不拔的人。这是任何高明的说教永远都达不到的教育效果,也是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最深刻的一种教育。可以说,我的父亲和母亲就是一本无字却优质、高明、独一无二的教科书。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让我参加过那么多的劳动锻炼。
与其父母孩子苦口婆心地孩子讲些大道理,比如挣钱多么不容易,工作多么辛苦,生存多么困难之类的空话,还不如让孩子亲自去父母的工作场地体验一下,让他自己产生切身的体会。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孩子帮帮父母的忙,的确都是非常好的一种教育方式。
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49岁,水瓶座,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26年,喜欢阅读和写作。每天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