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马拉松”活动的引领下,我重温了这本手边经典——《非暴力沟通》,初读它时是在两年前,当时我很抗拒这种类似于“秘籍”的书,于是匆匆读完就此搁置一边。由于没有认真对待,初读对这本书并没有特别的印象,今日再次翻开,认真领读之后,不得不惊叹马歇尔·卢森堡教授的智慧,我认为它是一本可以一读再读,浸润一生的书籍!
我一直把自己归纳为“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因为在生活中我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女孩,可在我的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的体会却是悲凉的。或许是没有用心去体会这个世界,与之有隔阂,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受吧。当我用心灵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们与这个世界是融为一体的,往日种种是由我不合理的想法作怪,阻碍了我去理解这个世界的美好。读完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感受生命的美、生活的美,如何重拾内心对生命的热情。
它会教我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爱人、如何爱己,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蕴含着深奥的学问。这些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你是怎么做的,你做的时候是深感压力还是轻松自如?如果你做每一件事时都是愉快的,那么我相信你有爱他人的能力,同时你也是爱自己的;如果做这些事时你感觉压力重重,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需要改变自己的想法或做事方法,我相信这本书能很好地帮助到你。
生活中我是一个很好讲话的“老好人”,我的口头禅是“可以啊、好啊、都行、无所谓”之类的短语,从来不会因为什么事情跟身边的朋友闹矛盾,也因此有了大家所谓的“好人缘”。可我是真的无所谓吗?其实不然,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只是我不太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和建议而已。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切的意识到,如果我不去改变自己的种种弱点,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我要学会表达自己,同时也要学会勇敢地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请求,这是尊重自己的表现,也是尊重别人的前提。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多半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在工作中我需要跟人打交道,但是有时候我感到障碍重重,工作中总是闷闷不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在涉及到别人的时候要先与别人沟通,遵从别人的想法,无论别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都要去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就像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所讲“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是我们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但长大了我们就忘记了。任何一个人做出的选择,都有他自己的原因和思考,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做出的选择与我们预期的不一样就怨恨和愤怒。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还要注意自己的谈话方式,是不是给他人带来了不愉快或是痛苦,我们既要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也要尊重、倾听别人。
我是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工作中总会遇到很多自己无可奈何的事情,很多次我都因孩子“惊人”的表现而浑身发抖。然而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我在使用暴力与孩子沟通,书中提到“我们之所以会使用暴力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宁静遭受到了破坏,所以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之后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而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不急着生气和发怒,而是去与孩子沟通,去倾听他行为背后的原因,去表达自己对他这种做法的感受,去告诉他我对他的期望,虽然残疾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当我们用心与他们沟通的时候,会发现其实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能够感受得到我们的情感。
以前的我不懂怎么跟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得不说为此曾付出过代价。在生活中我们无法强迫别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有想法就表达,不去表达别人可能就无从知晓,去期待别人做他们不知道的事岂不是很可笑?
“世事洞达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沟通交往这门学问需要我用一生时间去思考和实践。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同时我也反思了以前一些失败的经历,生活充满了爱与温情,我们要感激生活的赐予,愿你我都能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和身边的人共同分享生命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