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念锋在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提出心理健康水平的十大标准,让我们重新温故一下吧!
(一)·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强度指对于精神刺激(此指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早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抗压能力)。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映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会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障碍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的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二)·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经常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会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有的人不断把克服这种精神痛苦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己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甚至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业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成为心理活动耐受力。
(三)·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认的欺负,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作为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 的变化。有的人白天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四)·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为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记忆力水平下降也越严重。
(五)·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其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精神活动具有不太稳定的特点。受暗示行这种特点每个人都有存在,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
(六)·康复能力
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能力,称之为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啊能力,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的时间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康复水平高的人回复的较快,而且不留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的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会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绪的表达、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和思维,只是相对的。他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绪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常,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这就是说,在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进行判断。因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是一个心理健康指标。
(八)·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有两种倾向:一是估计过高。此为盲目的自信;另一种是估计过低。此为 盲目的不自信。这两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由于过高的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由于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而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为此,一个人是否有其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个标准。自信心实际上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可逐步提高。但是如果一个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倾向,对任何事情都显的畏首畏尾,并且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心,那么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
(九)·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个人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心理异常。因此,一个人能否与人正常交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的与亲人和社会中的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障碍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的进行交往,与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
(十)·环境适应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认为了保存个体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纵观一个人的一生,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环境。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性的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适应。主动适应的内涵是积极的改变环境,消极适应的内涵是躲避环境的冲击。
有时,生存环境的变化十分恶劣,个人对他无能为力,面对它只能韬晦、忍耐、即进行所谓的“消极适应”。此适应只是形式,其内在意义也含有积极的一面,起码在某一时期或阶段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的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你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以上是我在跟跟随李老师讲课时给自己留下的课下作业,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炒了一遍,学习了就有收获,希望自己做到坚持,争取当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