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问题让你想明白怎么教孩子
1.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错吗?不尽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和孩子都生活在连环套里;另外,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概率上讲,天才和疯子确实是有,但绝大多数人,包括我们的孩子都是普通人。所以呢?我们可以秉持这样一个理念,孩子的问题,我们至多承担一半的责任,这样就不至于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以致在过分的内疚和反思中陷入恐慌。一半的责任,也不会把全部责任推给孩子和他人。
2.怎么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撒谎的孩子是害怕受到严厉惩戒才粉饰过错;网瘾的孩子,没有和现实中的重要他人建立起紧密的联结;没有节制的孩子活在大人各种要求和限制里;残忍冷漠的孩子大多收到过暴力或冷暴力......每一个熊孩子的每一个毛病都是孩子哭泣着向世界呼喊——救救我!
所以我们看见了问题,就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的契机,孩子在其中学习新方法和新经验,而我们修正不当的养育理念,修行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
3.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条直线。 问题不是一天养成的,在家长看到、引起重视之前,有着长长的潜伏期。而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长们最想从哪里找到一个秘方,让孩子一夜之间从差生变为优生或者有阴郁变得阳光,但这是不可能的。并且改变也往往是进三步,退两步,进五步,退三步,不只是孩子,我们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啊!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爱和陪伴,孩子总体上会是向前的。
4.我们说了一千遍为什么孩子还是记不住? 亲子关系最忌讳的就是说教,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孩子引向建设性的行为。简单的说就是,闭上嘴巴,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当你已经做点什么,而不是一直在告诉孩子他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孩子已经从你的行动和态度里,学到了方法和智慧。
5.你为什么害怕孩子表达悲伤和痛苦? 当孩子在我们面前哭泣时,我们常常呵斥他“别哭了!”。我们为什么害怕孩子表达悲伤或者说出痛苦,因为我们以为,那样他会更痛苦和难过。而真相是,痛苦表达出来,悲伤就已经减少了一半。孩子会在诉说和理解中得到安慰和松弛,一个真正快乐的孩子,一定是敢于表达悲伤、痛苦和愤怒的孩子。没有压抑内心的委屈,快乐才能发自内心。
6.孩子需要的理解和共情到底是什么样? “好啦好啦,我知道啦!”、“好啦,我理解你了”、“好吧,我错怪你了”......这不是理解共情,这只是敷衍。比语言更重要的是态度,孩子是天生敏感的观察家,如果我们内心不真诚,嘴上说的太漂亮,他也能从我们的眼神和语气里洞见我们是在听他说话还是在敷衍。我们这样内心真诚,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共情。
7.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做到了吗?相比孩子遇到的痛苦,让孩子们更难过的是大人们假装坚强和大度。父母的隐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罪人。真正的共情不是迎合,而是父母真实的自我遇见孩子真实的自我。毕竟我们都不完美。
8.孩子不会喜欢我们假装的完美。明明不相爱了还在孩子面前假装恩爱。明明自私自利孩子孩子面前高举道德大旗。明明自己三观缺陷,还要强行把孩子三观掰碎......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其实都是在摧毁孩子的内心,对真实对善良对希望的信念。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不要活在虚假的表演里忘记了真实的关系。我们活在跟孩子有问题也真实的关系里,孩子会从我们的喜怒哀乐里触摸到生命的质感和纹理。
9.爱孩子是一味满足吗?在这里又要提到——温和而坚定。具体可以这样说,就是孩子的所有感受,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被接纳的,但是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比如在强制关掉电视之后语气温和告诉孩子“我知道你还想接着看电视,我关了电视你很生气,但是现在已经超过了我们约定的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你可以花一点时间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但是接下来我们必须要做约定好的其他事情了”。肯定和接纳是必须的,限制和警告也是必不可少的。
10.惩罚到底还要不要?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过于严厉的惩罚甚至暴力只会适得其反。当孩子的精力全部用来应对家长的辱骂或者殴打上,势必无法专注其他。过度惩戒的真相是,当父母一味用辱骂和责罚来对待孩子,就剥夺了孩子从内心深处发现、反省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并且孩子会想“都惩罚过我了,还要我怎么样呢?”从而丧失因犯错引发的内疚羞愧之心。我们要学会让孩子承担他的不当行为引发的自然后果,比如孩子只顾玩没有写完作业,我们与其暴跳如雷、心急火燎甚至急着替他擦屁股,不如让他自己老老实实去学习接受老师的批评,孩子这种生物,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
孩子的路,最终还要他自己走,路途中的风霜雨雪、彩虹花海都需要他们自己去直面、去感受、去见证、去记录,这是生命本身自带的任务。
——整理自闲时花开《想明白这10个问题,证明你把孩子养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