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四岁没了母亲,七岁没了父亲,双亲接连撒手而去,留下她一个孤女,跟着伯父一家长大。她嫁给我爷爷时,只有十三岁。这件事几十年后她说起来还非常难过,一再强调这个伯父是在大烟枪灯底下,几个人头扎在一块一合计,就拍板把她给了我爷爷。
说是嫁人,实际上等于把她给卖了。我爷爷当年已经二十八岁了,比我奶奶整整大了十五岁,他也是父母双亡孤身一人,这个年纪,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绝对是标准的铁杆剩男。为什么会那么大还没成家?大概率是因为穷困,娶不起媳妇。
我奶奶从来没有抱怨过家里的经济条件,只提起过她嫁过来之后,当时农家都是用土坯盘的烧柴火的高台大灶,上面架一口很深的大黑铁锅,她每天洗锅的时候脚下都要垫个小板凳,要不然就够不着锅底,哪像现在这样又是电磁炉,又是煤气灶,做饭这么方便。而我爷爷一出门,偌大个院子里就只剩她一个人了,她经常站在空荡荡的后院里,望着娘家的方向哇哇大哭。
我奶奶第一次和我们说起这些事时,我和堂妹已经十来岁了,这个家庭的第三代人大多都已出生。我从小爱看书,啥书都看,略微知道了一些世事,一听奶奶这样说就嚷嚷了起来:“十三岁就结婚,那你和印度人一样嘛!”奶奶愣了一下:“印度人这么小就结婚吗?”是啊是啊,都是这个年龄就结婚。奶奶把自己悲苦的腔调咽了回去,看着我们在嘻嘻哈哈的闹腾,也讪讪的跟着说笑起来。
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那么小就结婚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即使血脉至亲也不例外,我们不去细想这些事,对我们来说,生活中新鲜的事情太多了,这些陈年往事,听听也就过去了。
今年有一部火爆一时的电影,叫《何以为家》,我也看了。里面的小姑娘初潮来临时只有十一岁,他的哥哥发现后非常害怕,担心父母发现后会把妹妹卖掉,他脱下自己的上衣,让妹妹垫在裤子里掩饰,不要让别人看到了。这个画面让我心里一跳,猛然想起了我的奶奶,十三岁也正是一个女孩子身体长成,开始具备生育能力的年龄,我们的社会并没有这么早就结婚的习俗,而这个伯父,他大概是不愿意家里多张嘴多吃他几年饭,迫不及待的把我奶奶推了出去,让她靠自己的能力去应付这个世界了。
我奶奶的生育能力没有让人失望,她婚后不久就怀孕了,十四岁时,她在老屋的炕头生下了我父亲,十六岁时又生下了我二叔,再后来是我三叔。刚生下我三叔时家里开始严重缺粮,吃了上顿没下顿。我爷爷去集市上转了一圈,碰上了从山里挑柴过来卖的一个汉子,据说两人一见如故,非常聊得来,这个汉子家在渭河北面秦岭入口的一个山头上,家里老婆生了六个闺女了,就是盼不来一个儿子。我爷爷当场拍板了,没儿子?我有三呢,给你一个好了,你给我一斗玉米就行。后来玉米挑了过来,抱走了刚满月的我三叔。我奶奶眼睛都快哭瞎了,可她没有一点办法,家里没吃的也不行,后来想孩子想的不行,她趟过了枯水期的渭河,走了一两个小时,辗转打听着找到了那家人,看到半山腰那孤零零的两眼窑洞时,她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这孩子,以后在这里该怎么活呢?
后来,她又找过去几次,两家一商量,干脆像亲戚一样的走动了起来。这一走,就走了几十年,一直到现在两家都常来常往。
再过几年,我奶奶又生了我姑,几年后又生了我小叔。她和我爷爷这两个孤苦无依的人,凑在一起逐渐发展出了一个大家庭,三儿一女在缺衣少食中一天天慢慢长大。谁也没想到,这个穷困的家庭,在二十多年后开始好事连连,在乡间一时风头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