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明确阅读活动开展的要求。从蔡老师的这节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来看,可以用两个关键字概括:得趣,得法。下面我会从以下三点进行阐述。
一、激发兴趣,打开科普阅读的大门
相较于学生之前阅读的童话故事,阅读故事、神话故事,科普作品没有生动而连贯的故事情节。但是,科普作品具有独特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蔡老师就是利用这个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迈进科普阅读的大门--《爷爷的爷爷哪里来》。根据学情发现,不少孩子对科普作品的固有印象是枯燥乏味的,对阅读科普作品更是敬而远之。因此,激发孩子们兴趣和好奇心,是引领他们迈进科普阅读大门的关键一步。
1.运用书本元素激趣。我们知道,使用书本的元素来激发兴趣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我们一起来走进蔡老师的课堂,巧妙的运用了科普类读物特有的元素,如封面、作家目录、阅读计划等进行封面预测。蔡老师根据书本封面上的题目,用有趣的聊天导入。你从哪里来?最后追问,最早的人类哪里来?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追问,正符合四年级学生好奇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书本,马上就能调动课堂的氛围。
2.目录激趣。蔡老师在“他有一点不一样”的板块当中,让学生根据目录交流好奇点。你想了解的是什么?这本书的目录是以阅读大闯关的形式呈现。接着带领学生初读书本。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还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当然,这本书原有的元素还有很多,比如你一翻开书本,就会发现书中的小贴士、插图和图表等,我们都可在导读课中开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这是学习过程当中更加吸引人和有效的呈现
3.利用外在因素汲取。书中的元素可运用,相应的外在因素激励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增加整本书阅读的乐趣和动力。
(1)设定奖励。大家都记得蔡老师课中提到的考古三件套:放大镜、指南针、洛阳铲,这位导读课铺垫了奖励机制。会在学生达成后给予奖励。
(2)开展竞赛。知识竞赛的前提是让学生聚焦第一章第一篇,以再读的形式,在5分钟充分阅读的前提下,开展了知识小竞赛。现场知识的竞赛的设计对于上课老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巧妙的是知识竞赛这个设计是指向学生关注小贴士。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增加阅读的多样性。
还有很多相应的外在因素也可以运用,比如说电影的介入,通过电影和书籍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这本书。像这本书,我们可以寻找介入相关的考古类的电影,如发掘国家宝藏博物馆、奇妙夜等。通过任务机制。基于四年级学生的学情,用这本书独有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4.情境任务激趣
(1)情景贴切。导读课尝试用30分钟上课,这就对课堂投入要求更高了。蔡老师在课堂创设了刮刮乐这样的情景,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当给它附上了新名词考古刮刮乐,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因为蔡老师巧妙的在给此次课堂冠上考古之旅的名号,并让学生争当小小考古学家的角色。
(2)任务自主。当一切情景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时,学生的任务驱动就是发自内心的。在课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来制定独一无二的阅读计划,学生还会根据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来阅读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一切任务都有学生自己来,以评促学,蔡老师的评价就有了梯度。考古刮刮乐上的两个任务是围绕整堂课的活动来进行的,当学生集齐3张考古刮刮乐,就可以兑换一个考古盲盒,里面就藏着孩子们心心念念的考古三件套。这样进阶式的评价一步一步抓住孩子的心走进课堂,走进书本。当蔡老师在课堂上设置有科普味的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像考古学家一样去发现和解读信息,评价学生的参与度跟角色表现,鼓励他们更加投入。你会发现,采用这样恰当的评价方式,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提供方法,埋下科学思维的种子。
1.提问法。科普类作品的阅读有别于文学作品阅读,更加需要重视阅读策略和方法的运用。为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整本书的阅读。比如提问的策略、预测的策略、做阅读计划的方法等。四年级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是对四年级上册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一提问策略的实践运用。蔡老师紧扣这一语文要素,让提问落到实处。针对科普作品的特点,师生共同梳理出小贴士和跳着读两种方式。这一般的提问点燃了学生科学探索的欲望,更明白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来自我们对事物本质的深度思考。
2.预测法。蔡老师让孩子们看封面时,让孩子猜猜这本书和什么有关。预测是三年级学过的阅读方式,本堂课通过看封面猜内容、看目录猜不同的预测方式,让学生把已经学过的预测方法再一次学以致用,一步步激发学生心中的涟漪,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带着预测的问题走进书本。
3.制定计划。这是这本书独有的打卡路线图---蛇形图。它以阅读大闯关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能结合目录制定属于自己的阅读打卡之旅。老师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根据书中的问题和解读进行分类。规划每天的阅读时间内容,同时设置了一些阅读任务来记录问题和答案,还有自己的思考法,这样更加能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
三、落实目标,积累科普阅读的经验。
整本书阅读的导读,是链接课内与课外,达成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桥梁。整本书阅读中,导读的定位是以导促读,导读的目标重在读出兴趣,读有方法,读有计划,个性体验,读出能力的阅读指导。我们来看蔡林晨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呢?课后,我采访了上课的孩子对于这堂课的感受,他们都说想继续阅读,而且想马上去阅读。我想,这就是课堂上孩子们刚才在认真阅读的样子最好的呈现吧。很显然,他的教学目标1达成了。
1.读有计划。课中,蔡老师用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尽情的去完成自己的阅读计划。课后,经过调查,所有孩子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阅读计划。还承诺能按照自己制定的阅读计划去完成。还有部分孩子说自己会提前完。从课内制定到课后实施,让孩子有计划的去阅读科普作品。这才是导读课的魅力所在吧。
2.读有方法。这节课的阅读方法就是教学目标3当中呈现的这几种。可是为什么要选择他们来进行阅读呢?是因为这本科普读物所特有的内容呈现的。如书中的小贴士,里面藏着很多的考古术语,还有书中的旁白,都是指向有趣的问题,还有书中的插图和表格等,都是帮着孩子们后期梳理着去读懂科普作品。老师们都说,整本书阅读是核心素养的深度回应。不难发现,蔡老师的教学目标正是围绕发展核心素养来制定的。
蔡老师的导读课旨在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指引方向,铺平道路,激发阅读兴趣。这样的检测性阅读,达到了获取出品信息,对作品形成了初体验。读书之乐乐何为,就是要带领孩子们得趣得法,才能意犹未尽,开启美好的整本书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