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首先从单细胞生物黏菌,细胞团当手拉手找到安全的栖息地和充足的食物后,处于细胞团前沿的个体就会死去,引出了单细胞之间的融合是由一些沟通经营来掌控的,这些精英会彼此鼓励建立联系,每个细胞都明白其他细胞的需求,并做出了相应的反应,从而让整个社群受益。
随着进化的阶梯,作者又说到了蚂蚁和毛毛虫之间的共情关系。毛毛虫能通过分泌以某种透明液体跟毛毛虫提供美餐,同时,毛毛虫受天敌大黄蜂的威胁时,会通蚂蚁进入防卫状态同时蚂蚁会跟大黄蜂决一死战。
之后说到了高等动物鸟在濒临饿死的时候向人类求助的案例和一对天敌犀牛和大象的共情故事,再次向我们证明了共情的定义,共情是准确理解个体体验并能敏感地作出反应的能力。还说到了大欣欣没有吃掉受伤的小鸟,反而给了动物管理员的案例,证明了共情普遍存在于动物界。
之后又说了大猩猩照顾人类之间跨物种的共情故事,以此向我们说明一个事实,动物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我们无法直接确定他的感受和想法,但通过他们的行为,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都非语言行为也可以推测出来,他们是有共情能力的,而且他们的共情能力在对方受伤时表现得更为明显。用作者的话来说,一天下来可能有几百个人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都不会考虑他们的心情,但只要看到有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明星遇到了难处,我们就会强烈地想给出回应。最终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所有生物都需要共情。
之后又从两个脑,分别是杏仁核即情绪脑和新皮层思维脑出发揭示了共情产生的神经生理基础。刚开始情绪脑占主导,在一亿年前进化出思维脑,又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我们的情绪自动反应过程变慢,基本情绪也被拓展为更复杂微妙的体验。人类全部情绪库得以扩充。而这个发展历程一直到人类个体发展中,就是婴儿刚开始只能做同情式的回应,到一岁的时候,可以辨识一些基本情绪,理智脑得以发展。到六岁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从非语言的线索中辨别更复杂的情绪。所以如果自己再有孩子,一定要多回应孩子,不能让他们的情绪被忽视。
2.但如果我们长大了,小时候也被忽视了,又该怎么办呢?还可以改变吗?还可以再培养出共情能力吗?作者认为原生家庭的父母或监护人直接影响到我们共情能力的拓展和收缩。而且当我们小时候感受到了被接纳,被理解,我们也就获得了信心,同时能表达出更多情绪,基本兴趣也就能拓展为更多复杂情绪,这是共情能力就拓展了。但如果我们小时候被忽视和漠不关心,我们被无视,供气能力就收缩了,同时他人受到伤害时我们也很难去给出安抚。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共情还有韧性,一种是童年阶段情绪匮乏的人也能拓共情能力,这也是后期心理治疗存在的必要性,心里质量会不断强化思维脑和情绪脑之间的连接,在脑神经回路的迷宫中小心翼翼寻找断掉的地方,从而让小时候从未体验到的共情你第一次流淌。在共情的过程中,我们对别人的负面情绪不要觉得不正常,要看做是每个年轻阶段必然会经历的特征,最终让对方认识到不管原生家庭出了什么样的方式,都是爱自己的,不过可能父母的能力有限,表达方式有误。所以共情是可以被培养的,但是要想最终培养好共情,我们就得先给予对方共情,也就是先付出共情,最终才能收获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