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李松蔚 心理学通识 问答1
问:心理学有这么多权威,该信哪一个?
(一)先自我叩问
你为了获得什么帮助去寻求权威呢?
“寻求权威”只是一个途径,你想解决的问题、获得的帮助是什么?
例如过于情绪化,想迅速获得调整,可以去认知行为流派;生活中缺少支持和情感的看见,可以去人本主义流派之类的?(这个我自己也要慢慢学习)
(二)什么才算获得了帮助,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寻求权威或是别的什么方式,最终发生了什么,才算“问题得到了解决,真正获得了帮助”?
孩子不上学,打一顿,马上就去上了,也是一种解决方式。好好说,又费时又费力,可能最后也不一定能说服成功。放眼长远但当下磕磕绊绊就算好吗?当下好长远磕磕绊绊就不好吗?有当下和未来都顺畅的方式吗?把这个问题留住,继续学习。
根据李松蔚老师的干预案例,可以看到
1、对问题的重新定位与关联。
来访认为“我平稳是稳态,发脾气是意外”,所以要“消除意外,回归稳态”,而“我又无法控制不发火,所以我觉得自己很糟糕”。
而李松蔚给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平稳和发脾气是动态平衡的稳态”,所以“发脾气才对,忽然系统稳态会被破坏”。所以问题从“控制不要发火”转变为“可以发火,但是怎么使得发火有效、且不伤害”。并且看到了来访的生存智慧,“偶尔的发火,才能换来长久的平和”。
2、通过问题的重新定位,就已经实现了很大部分的接纳和赋能。
来访不再跟“发火”这件事较劲,可以转而去做更有帮助、更有掌控的调整“愤怒情绪表达方式”的部分。同时也会看到自己的能力,我通过这样的情绪发泄,帮助自己建立边界,也能照顾自己。
(三)权威的角色和自我警醒是什么?
1、科学性。核查每条理论的实证检验,保证给出的理论是可靠的。
2、辩证。看到自己的哪些建议是未经实证研究的,告知对方这类经验的局限性。
3、开放性,看到个体生存的智慧和经验价值,不断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