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阅读和他作为革命活动家、宣传家的关联很大。他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时,主编宣传部刊物《政治周报》,阅读和指导一些地区和部门办的报刊。此后专注于农民运动,主要途径也是宣讲教育,还是离不开和书刊打交道。
确切记载毛泽东这期间阅读活动的材料不多,但他下功夫编纂的两套丛书,可反映他当时阅读和思考的重点所在。
据毛泽东1926年5月20日在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的《宣传工作报告》,他主持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期间,实施了一套五辑六十本的《国民运动丛书》编纂计划。这个计划制定得很详细,具体编纂书目为毛泽东开列,主要有国际政治经济、世界革命运动、国民党思想及其策略、苏俄研究、国内政治经济五个方面的内容。为使这套丛书能够切实发挥宣传普及作用,他要求每册字数至多一万二千字,不能在这个规模内编纂成书的,如《中国近百年史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等,可以分册出版。
对一些小册子,应该怎么编纂,毛泽东也做了具体说明。例如,关于《中国近百年史略》,他要求“此书应注意外交之失败及民族思想之发展,不宜纯记政治成为一姓家传”。关于《从原始共产社会到封建社会》,他注明:“有一书可以依据,原书为俄人某所著,纯以唯物史观为根据解释过去历史。原为三本世界史略,今拟分为三册分题三名,则分合皆便,或可加小题曰‘世界史略之一’。”这里说的苏俄人写的“世界史略”,尚不知原著书名,但为他读过无疑。关于《将来之国际大战》,他注明:“此为各帝国主义国家武力与苏俄武力之比较及新式战备之研究,取材于俄国军事委员长福龙斯(伏龙芝)之论文。”关于《中国国民党史概论》和《孙文主义》两本书,他提出“由中央委员担任编辑,不另征稿”。
为完成这个编纂计划,毛泽东还聘请当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中共早期党员沈雁冰(茅盾),担任驻沪编纂干事。茅盾晚年在回忆录里说,这套《国民运动丛书》,“对当时的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都有重大教育意义。这套丛书究竟出了几种,现在记不清了”。
1926年5月底,毛泽东被迫辞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之职,专任广州农民运动第六届讲习所所长。这届讲习所招收了来自二十个省区的三百多名学员。除了亲自给学员讲授中国农民问题等课程外,他推动工作的重要办法,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和编书读书来宣传理论政策,进行思想教育。他曾带学员到韶州和海丰农村调查实习,还把学员按省组成十三个农民问题研究会,主持拟定租赋、田赋、地主来源、主佃关系、抗租减租、农村组织状况、农民观念、民歌等三十六个调查项目,要求学员根据家乡情况如实填写,由此形成各省农村的调查材料。在这个基础上,毛泽东把当时搜集到的国内外有关农民运动、农民政策的文献和农讲所教员对农民问题的专题研究,以及学员们的调查材料等,汇集起来,编纂了一套《农民问题丛刊》。
丛刊第一集出版时,毛泽东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序言,开篇即称:“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这些道理,一直到现在,即使在革命党里面,还有许多人不明白。”鲜明道出编这套丛刊的现实针对性。
这套丛刊计划出版五十二种,实际出版了二十六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列宁与农民》、《俄国农民与革命》、《中国农民问题研究》、《土地与农民》、《社会革命与农民运动》、《日德意三国之农民运动》、《孙中山先生对农民的训话》、《中国国民党之农民政策》、《革命政府对于农民运动宣言》、《广东农民运动概述》、《湖南农民运动目前的策略》等。这些小册子的印发,为大革命时期各地从事农运的骨干提供了系统学习和研究的材料,在宣传革命思想、提供政策指导、推广农运经验、传播知识信息等方面起到很实的作用。
用编书的方式,来推进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的宣传教育,表明毛泽东当时的阅读,主要是围绕自己的工作内容展开,这就使他在理论上的思考,比此前鲜明和具体许多,一些主张在当时也走在了国民革命的前列。
在阅读了解马克思主义方面,毛泽东围绕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实践需要,也有所拓展。在《国民运动丛书》中,他计划编译一本《马克思的历史方法》,一本《马克思论东方民族革命》。关于后一本,他注明“此共荐论文三篇,极关重要”。还有一本《妇女运动解放小史》,他注明,这本书应以德国共产党人培培尔(贝贝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为蓝本。在1926年3月写的《纪念巴黎公社应注意的几点》一文中,他还介绍了苏联郭范仑科《新社会观》中关于巴黎公社的论述。在广东农讲所为学员讲授《中国农民问题》课程时,他直接引用刚刚出版的列宁《国家与革命》的论述,来解释国家的性质和制度,并说,“国家于革命后,一切制度都要改变的”。收入《农民问题丛刊》的《列宁与农民》,是一个叫谢文锦的共产党人撰写的,1925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上面,是当时系统介绍列宁论述农民问题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