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并没有走远
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在他所在的班级做了一场教学实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他向学生们灌输集体主义精神。学生们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第三浪”。于是,速成的纳粹思想也萌芽了。从星期一开始到星期五结束,问题学生变得更像是好学生,参加的学生也从最初的30多人迅速发展到200多人。接着,运动的浪潮席卷整个学校。
接下来,为了这个集体,学生们相互揭发和出卖朋友。
最后,老师控制了局势,他给学生播放了一部关于第三帝国的影片,影片呈现了那个集体在纪律和服从名义下的恐怖和暴力。琼斯老师以这种方式回答了学生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纳粹,而且心甘情愿。
这个实验震惊了美国乃至世界。 41年后,这个事件被改变成电影《浪潮》。在德国一所普通的高中里,学生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水球队主力马尔科和舞台剧女主演卡罗是一对刚刚走到一起的金童玉女;东德人丹尼则是剧团的组织者;衣著时髦的莫娜同时也富于思想;纨绔子弟凯文经常煽动波伯和土耳其移民锡南等人称霸校园;“软脚虾”蒂姆性格內向軟弱,总受小混混的欺負。
一切就在接下來的这个“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主的优越性”的活动周中发生。
纪律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文格尔先生要求学生们端正坐姿、提问时起立,回答问题要简短明确,称呼老师要用尊称。团结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铸造团结的一个好办法就是树立一个敌人。文格尔先生让学生们起立,一齐踏步走;为了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文格尔说,无政府主义就在我们楼下,“让我们的敌人吃天花板的灰去吧!”学生们大笑,踏得更整齐更用力。
参加课程、给团队起名“浪潮”,为“浪潮”设计标志、制服和手势。一切都是自愿民主的。 “浪潮”让他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大家都是这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他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他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浪潮”改变了平静的校园生活,他们开始走出教室。他们广泛招募成員,私自占領地盘;夜晚,他们将“浪潮”的LOGO喷满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 “浪潮”给了性格软弱、没有归属感的“软脚虾”蒂姆无比的自信和前所未有的尊重;好学生马尔科也由此找到了归属感;土耳其移民锡南则从“浪潮”中找到了价值感;而家庭富足、才貌双全的卡罗本能地反感一切剥夺她个性的东西,她最早清醒过来,并且退出了这个团体。卡罗与马尔科的感情裂痕越來越大,面对“浪潮”日益浓重的强制色彩和暴力倾向,卡罗决心联合莫娜印制并散发抵制“浪潮”的传单。在內部矛盾发展的同时,急速的扩张更使“浪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喷得到处都是的LOGO冒犯了当地黑社会。蒂姆掏出了从家里偷出來的枪,阻止了即将发生的街头混斗。一直以来以弱势者形象出现的蒂姆由此站到了前方。
孩子们的出格行为被文格尔发觉,他试图力挽狂谰。于是,在一场极富煽动性的演讲之后,马尔科被作为“叛徒”揪到了台上。“我们怎么处置他?”
台下是众多茫然和失望的眼睛。而就在文格尔觉得自己重新获得了主动权并宣布“浪潮”到此为止时,蒂姆掏出了枪。
最后,电影中的教师并没有像真实故事里的教师一样控制住局势,蒂姆因无法忍受这种“背叛”而枪杀了另一个学生,然后自己也绝望地吞枪自杀……这一切发生在短短的一周时间之内。
没有自我认知和价值感的蒂姆们需要“浪潮”来为他们带来同质化的生物群体和归属感,由此,他握着手中的枪,便不可遏止的走向了极端。
法西斯主义从来没有远离,它是人性的一部分,藏在每一个灵魂深处的绝望里。
因此,我们需要与自己内心取得了联系,这是我们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德国)编剧:丹尼斯·甘塞尔Peter Thorwarth Todd Strasser
主演:约根·沃格尔弗雷德里克·劳 马克思·雷迈特 埃利亚斯·穆巴里克詹妮弗·利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