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熠 2021.06.7
“人生于世,受苦受难,而后死亡,生命没有意义可言。生命微不足道,死亡无足轻重。”
人生的意义,这一直是一个庞大的命题。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贫与富、爱与恨、生与死,这些通通都是重大而又无解的人性的枷锁。
今天的文章是一篇读后感。
刚看完毛姆30多万字的自传小说《人性的枷锁》,情绪还未平复,迫不及待的记录下感悟。
一本精彩的好书能让读者恨不得成为作者的好友,能在书中发现各种闪闪发光的智慧,找到自己的影子,任何时候翻阅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前后历时近20年写成,让其扬名世界的代表作。
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菲利普·凯瑞的孤儿的成长经历。在其成长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信仰(真理)、美丑、情感、贫富、生命的意义不同课题的桎梏与觉醒,眼看就快被宿命压倒的他在绝望之际终于领悟‘生命的意义’,于是挣脱了‘人性的枷锁’。
《人性的枷锁》是我看毛姆的第三本小说。
相较《月亮与六便士》、《刀锋》,这本小说让我触动最大。关于其揭露的浩瀚知识和复杂的哲学命题,已经让小说回味无穷,甚至多年后都无法穷尽理解。
而毛姆一贯平易朴实的文风对于细节的刻画更是让我叹为观止。毛姆对于场景的刻画,我随便放一段在下面,大家自行感受一下:
“夏天以王者之姿降临,每天都风和日丽。天空湛蓝得猖狂,刺痛着世人的神经;公园蓊郁的绿树明亮艳丽;一幢幢楼房在阳光照耀下,辉映出炫目的白光,让人难以睁眼。有时,菲利普从沃顿家回来的路上会绕进公园,找张树荫底下的长椅坐下,观看阳光通过稠密的叶子,洒落在地上交织出的图案。他的灵魂雀跃飞舞,一如灿烂的阳光。”
他编织了一个精美复杂且图案线条清晰的地毯,交织着小说人物一辈子的磨难与喜悦。
他左手牵着生命,右手牵着读者,前往人生的每个阴暗角落,让我们深刻体会悲伤和屈辱,也让我们真的对那些手脚宛如遭钉穿过的社会底层人物有同理心,穿越生命的桎梏,真正懂得‘人生本无意义’这句话的力量。
信仰、真理的枷锁
毛姆在自传散文集《总结》中写道:人类太自私,拒绝承认人生本无意义。社会营造“真、善、美”三大价值,让人生看似有所追求,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假象。
小说中菲利普成长、幻灭、觉醒的过程,就是他逃离“真、善、美”,脱掉“信仰”这一别人强加给他的披风的过程。
“过去,信仰是外界强加到他身上,是他身处的环境与生活的榜样的交互影响。只要换个不同的环境与榜样就能找回,就能赋予他找回自我的契机。他就此放下了童年的信仰,好像脱下了不再需要的披风。起初的生活显得既陌生又孤寂,他这才恍然大悟,信仰过去一直是自己的精神支柱。他觉得自己好像原本拄着拐杖,忽然之间被迫要独立行走,感觉白天更加寒冷,夜晚更显孤独。然而他内心的那股兴奋支撑着自己,生活仿佛成为一场无比刺激的冒险。。没多久,他丢弃一旁的拐杖和滑落双肩的披风似乎变成终于卸下的重担。”
美感的枷锁
小说中借由菲利普到巴黎习画失败得过程,来探讨人生美丑的课题。
借由菲利普领悟到:世间并无美丑,只有真实的样子。强烈的欲望本身反倒剥夺了一切乐趣。
爱恨、善恶的枷锁
在菲利普学画失败回到伦敦后,“他抹去美德与陋习的分野,抛开既有的善恶法则,有意找到自己人生的圭臬”。
终于他发觉:善与恶是社会为演化所创造出的观念。
但是他还是无法理解人生的意义何在。
后来菲利普爱上了一个丑陋、扭曲、毫无同情心的女人米尔德里德,她如同菲利普另一个残缺的自我,她迫使菲利普清楚地看见人性赤裸的面貌:善恶、美丑、爱恨。
米尔德里德所追求的一切正是菲利普想要挣脱的一切,他陷入情欲的深渊,就如染上毒瘾,“受到本能与情绪的掌控,无力改变局面”。
贫与富的枷锁
在菲利普成为实习医生后,毛姆用了大量的语言描述菲利普出诊时的所见所感,而由于菲利普亲身体会过贫穷的滋味,更让这部分的文字文字饱满充满力量与信服。
作者不仅事无巨细的描绘了贫穷的生活,更剖析了穷人的思维与心理。在作者笔下,贫富二者对比,没有好坏,有的仅仅是命运与种种桎梏。
“便明白,贫苦百姓与上层阶级几乎无任何共通点。穷人并不羡慕富人,因为人生本就不同;穷人活得自由自在,中产阶级的生活反而显得拘谨呆板。此外,穷人也有点瞧不起富人,认为其意志软弱又不懂得劳动。高傲的富人只求不受打扰,但普罗大众却视其为肥羊,并知道如何蛊惑富人做慈善,然后从中获得好处;他们视此为理所当然的权力,谁教富人多半愚昧,穷人脑袋精明。”
“菲利普发觉对这些人而言,人生最大的悲剧并非生离死别,这只是依循自然法则,哀恸的心可用泪水抚平。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失业。”
“在菲利普看来,富人花时间援助穷人实属不智,因为富人设法改善的是自认不便的事物,却没想过穷人早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任何不便。穷人就喜欢这样,由于一辈子没独处过片刻,因此难以忍受孤单的感觉。”
“对世上千百万的人而言,人生不过是永无止境的劳动,既不美丽也不丑陋,只得像四季更替那般默默承受。”
生命的意义
米尔德里德犹如席勒笔下《呐喊》中扭曲的人像,丑陋却充满致命的情欲。
菲利普受尽病态情欲的折磨、遭受贫穷的打击、生死考验,终于明白,自由基于人生毫无意义,终其一生追求的所有换来的只不过是另一种枷锁。
人生不是绘画的主题,人生本是一件艺术品,生命虽然无法超越形式,却能够自由编织各种精美的图案。人生并没有任何意义。
“人生就是如此吊诡,可以接连数月与某人天天相见,亲近到你觉得活着不能没有对方,然后两人因故分开,生活依然继续下去,原本以为不可或缺的同伴,到头来其实可有可无。你仍然过着自己的人生,最后连想都不想他。菲利普回想起刚到海德堡的日子,当时海沃德有能力闯出一番名堂,对未来抱持着满腔热血,时间一久仍毫无建树,最后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梦想。现在他死了。活得一场空虚,死时毫无价值。他死得并不光彩,葬送给愚蠢的病,即使到了人生终点,依然没任何成就,仿佛从来没活过一样。”
“答案明显摆在眼前:人生并无意义。地球不过是太空中一颗恒星的行星,生命在适合的条件下应运而生,构成地球历史的一环。这些条件造就了生命的开端,就会有其他条件让生命终结。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无异,并非因为贵为万物之灵而生,而是因应环境的物理反应罢了。”
“他觉得这辈子最后的重担也卸下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自在,自身的渺小反而成了力量,忽然能与自己的残酷命运匹敌,因为倘若生命并无意义,世间也就无所谓残忍。他的作为与不作为皆非重点,成功与失败都是浮云。芸芸众生仅在地球表面占据短暂的时间,他又是其中最不重要的人类,同时又感到无所不能,因为他已从混沌之中攫取了虚无的秘密。”
真正的意义
看了前面,你也许会觉得悲观:既然人生毫无意义可言,那一切存在又是为了什么?
别急,接下来才是毛姆真正想带我们窥探生命的视角:
借由菲利普对于人生的失败论,真正想说的却是生命的绚丽,由于黑暗,而衬托出的绚丽。
克朗肖送给菲利普的小波斯毯成为了解答‘人生意义’的线索与描绘答案的画布,在精美的编织完之后,抽丝剥茧,将‘人生意义’的真正含义逐一展现。
“难道他都没发觉,最单纯的样貌——出生、工作、结婚、生子、死亡——可能是最完美的图案吗?说不定,要得到幸福就得接受失败,但这种失败却超越一切胜利。”
“这种乍然涌现的灵感,除了明白展现人生毫无意义,还带来了另一个念头。他想,这也许是克朗肖送他那块波斯地毯的理由。织毯师傅编出繁复的花纹,不为别的,单纯是满足个人的美感,故人类大抵也是如此活着:假使不得不相信行为别无选择,人类也能在回顾人生时,看看一路走来的轨迹。这并非处于需要或实用的目的,仅是满足一己乐趣罢了。人类基于生活各个面向、行为、情感、思想等,可能创作出不同的人生样貌,可能平凡,可能精美,可能复杂。人具有选择权可能只是错觉,不过是表面与月光交织而成的美妙幌子,但这些都没有关系:若看似如此,那就是如此。既然意义并不存在,一切又不重要,面对生命这条巨大的经轴(宛如毫无源头之和,奔流不息,却不流向大海),每个人可选择不同的线编出人生面貌,从中汲取个人的满足。其中最易理解又完满的面貌,就是顺利的出生、长大、结婚、生子、养家,最终迎向死亡。还有其它复杂但美好的面貌,其中缺乏幸福与成就,但让人忧心的表面下,却蕴含着某种雅致。”
“当扬弃了幸福的渴望,他等于也摆脱了最终的错觉;当用幸福来衡量时,他的人生当然令人咋舌,但若明白要以其他标准衡量,他似乎就浑身充满力量。幸福与痛苦同样不值得一提,如同人生其他体验的出现,都是让整体面貌更为丰富。刹那间,他仿佛能超然看待生命中的大小插曲,不再像以往那样情绪随之起伏。现在不论发生什么事,都是有助于人生面貌更加繁复,终有一天生命走到尽头,他会满怀喜悦的见证其完成,宛如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唯有他知道这件作品存在,因此散发的美丽不在话下。随着他离开人世,作品也会立即消失。”
以上仅是《人性的枷锁》展现给我们的其中一部分,他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如此。
虽然我不知道能有多少人有耐心把文章看完,但真心感谢你能看到这里,这代表你是一个曾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那么强烈推荐你好好看一看《人性的枷锁》,他虽然很长,但是真的值得。
希望你真正懂得‘人生没有意义’这句话的含义。
小说在一片阳光灿烂的美好结局中结束,虽然本期文章标题有点沉重,但是当你真正懂得‘人生意义’之后,相信你会有一个阳光灿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