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说“被激怒”时,我的“观察自我”正在有效地监控着我的“体验自我”,那句“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在惩罚自己”就不再是一句鸡汤,而成为有效的防御武器啦!
在一个行业之内混久了,总会有一些发现,也会因这些发现而得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比如有人在谈到自己受到攻击时会说“很生气”,而有人的说法则是“被激怒”。职业训练让我养成的习惯是,不太在乎当事人“说了什么”,而更关注当时是“怎么说的”。我发现,当事人说“我很生气”的时候,依然在生气,而说“我被激怒”时却已经没有愤怒了。
这一发现让我理解了“生气”和“愤怒”的差异,对这两种情感表述的观察和认识也在具体的咨询中深入。
“我很生气”是主动的,是在表达情绪,属于感性反应;而“我被激怒”之“被”字便表明当事人已经不是在表达情感而是认知——对别人的攻击所引发生气的看法,成了理性反应。
这个发现曾一度让我很兴奋,意识到自己又找到了一个迅速判断求助者彼时是感性反应还是理性反应的方法。要知道,对于像我这种秉持“用求助者的方式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一定无效”理念的咨询师而言,总会将处于感性反应的求助者往理性反应引导,而将处于理性反应者引向感性反应,即所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难点在于,在具体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常常以极度感性的方式表达着理性逻辑,也会用极度理性的方式防御着自己脆弱的情感,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极易被求助者外在的表现迷惑。
自然,我也立马把这一发现变成了技术。
那天,有位将丈夫抓奸在床的女性身体颤抖着跟我不断地说她“很生气”。按照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套路,我一般会说:“很生气”是您的情绪表达,而我想知道当您“很生气”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或者在您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是您看到的丈夫和那个女人在床上的一幕吗?
我试图通过她的情绪,去考察她的认知,因为CBT认为是不合理的认知引发了负性情绪反应。可是,无论我如何努力,她只是回答“我很生气”、“我就是很生气”、“没有别的,我只是很生气”……那个时候,我知道人在情绪激动(激情)状态下,是不能或不敢说出自己认知的。
于是,我引导她:请您把“我很生气”变成“我被这对狗男女激怒了”,然后再说出来。
她的依从性还好,稍微沉默后重复了我的话。在我的要求下重复过几次,我发现她的情绪明显好转,就让她把那句话中的“这对狗男女”去掉,说成“我被激怒了”。
效果很好,当她把“很生气”说成“被激怒”时,感性反应自然成了理性反应,她也就敢于或能够回忆那个她极不情愿的画面,并且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除了运用于心理咨询,我生活中也在感到自己“很生气”时用“被激怒”来表达。理论修养使我能够清晰意识到,当我说“被激怒”时,我的“观察自我”(observing ego)正在有效地监控着我的“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ego),那句“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在惩罚自己”就不再是一句鸡汤,而成为有效的防御武器啦!
还可以从归因的角度这样解释:“很生气”是内归因,“被激怒”是外归因。毫无疑问,后者会让人更有力量一些。
接下来请您判断一下:当一个人说“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时,是理性?还是感性呢?
(2021-3-15)
摘自《抓住早晨》
3月15日觉察日记
一.事件:今天在办公室想听音频,两位同事一直闲聊
二.应对:打岔
三.感受:生气,无奈,无力无助
四.对方的感受:高兴,激动。
五.想法:
1.自己今天没有课,好好利用时间听听录音,温习一下价值探索,理解六层次的内涵。
2.这同事都聊天聊了一个大班空的时间了,还在那里没完没了的闲扯,就不怕影响别人吗?真没素质,太气人啦!
3.也真是地,人家聊天关你什么事,你学习就行了呗!
4.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每个人都选择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接纳允许吧!
5.办公室又不是自家的,是公共的场合,人人都爱咋地就咋呗。
六.期待:
1.自己对别人的期待:顾及别人的感受
2.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接纳允许别人本来的样子
3.别人对自己的期待:理解包容
七.我的模式:上班时间闲聊有时间的节制。
八.我深层次的需求:我很重要,被爱,尊重
九.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满足我深层次的需要:
疗愈内在,深度链接,肯定认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也接纳别人的不完美
十.生命力:我是一个智慧灵活轻松的人!
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
感恩祖国繁荣昌盛
感恩大地母亲的滋养!
感恩群内同修的分享滋养了我!
感恩老公的温和陪伴!
感恩女儿打电话给我!
感恩自己健康快乐!
感恩自己积极,坚持!
感恩所有遇见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