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六月廿一日发第八号家信,七月初二日发第九号信,想俱收到。十四日接到四弟在省发,内有大人手谕,具悉一切不胜欣慰。家乡一切近事,及去年分赠之项,至是始昭然明白矣。
总算是把“旧账”弄明白了٩(๑^o^๑)۶
男在京平顺,惟身上热毒至今未好,其色白,约有大指头大颗,通身约有七八十颗,鼻子两旁有而不成堆,余皆成堆,脱白皮痂,发里及颈上约二十余颗,两胁及胸腹约五十余,现以治癣之法治之,有效与否,尚不敢必。幸喜毫无他病,饮食起居如常,读书写字应酬亦如常。男妇服补剂渐好。
论健康的重要性,细节的描述,看得我自己都觉得有点“难受”。
孙儿读《尔雅》,后读《诗经》,已至《凯风》,朔望行礼,颇无失仪。孙女及合寓皆平安。
读书不二,读完一本再进行第二本。读书明li,一是“理”,二是“礼”。曾纪泽(1839.12.07)这个时候还没满六岁,但是已经读完好几本书,而且知礼仪,爱学习,因为之前天冷的时候,练习写字“根本停不下来”。
荆七在陈宅,光景尚好。男想叫他回来,不好安置,他亦腼颜不愿回家。若男得主考学政,或放外官,则一定叫他回来,带他上任。京官毫无出息,陈宅有小印结分(进项),故荆七在陈宅比我家好些。男已将此意告荆七,乞家中并告渠兄弟也。
前次写升官信,未详职守。詹事府本是东宫辅导太子之官,因本朝另设有上书房教阿哥,故詹事府诸官毫无所事,不过如翰林院为储才养望之地而已。男居此职,仍日以读书为业。
“诸官无事”、“储才养望之地而已”、“仍日以读书为业”……
一、想到的竟然是国家拿着纳税人的钱,养闲人……,难怪会气数将尽……
二、就算没有公差,但是曾国藩没有松懈,依然每天坚持“读书”
汪觉庵师寿文准于八月折差付回。温甫弟生子不育,想不免伤感,然男三十始生子,六弟今年二十三耳,叔父母不必忧虑。四弟与常家对亲甚好。男拟寄挽联一副(挽常老太姻母),亦在下次寄回。同乡诸家如旧,惟何子贞脚痛已久,恐仓卒难好,邓铁松病亦难好,余俱平安。
男谨禀公元184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