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是“激励”还是“激将”?

前苏联作家高乐基曾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爱孩子的方法、技巧有时让许多父母很茫然。因为父母们对家庭教育理念理解不同,造成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也是千差万别的。

对自己的孩子是使用激将法还是激励法,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最重要的。

                   

“孩子,你懂事,语言表达能力强,人际交往能力也不错,真是挺好的。如果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就更棒了!”

“课堂上,你能够认真听老师讲,也积极发言,但做起作业来,还不是特别的认真细心!马虎、粗心是学习中的大敌,一定要下定决心改正,这样你会学得更扎实,成绩也会稳步提升!”

“你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做作业速度快,朗读背诵能力也强,和同学老师也能融洽相处!但是,你也要努力把数学学好!”

以上这些都是激励孩子的话语!

再来看看下面这些话:

“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么简单的都不会?”

“这也算进步吗,跟别人比你啥也不是!”

“你看看隔壁家的小弟,学习多自觉啊!哪像你还要妈妈天天盯着!”

“如果这次再考不好,不要回来了!”

前苏联作家高乐基曾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爱孩子的方法、技巧有时让许多父母很茫然。因为父母们对家庭教育理念理解不同,造成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也是千差万别的。

就像日常父母们经常喜欢对孩子用的“激励”和“激将”一样,方法不同,结果也是天壤之别!

                      贰

激将法:本指用刺激性的话使将领出战的一种方法。后泛指用刺激性的话或反话鼓动人去做某事的一种手段。激将法,就是利用别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以"刺激"的方式,激起不服输情绪,将其潜能发挥出来,从而得到不同寻常的说服效果。

激将法是一种很有力的口才技巧,在使用时要看清楚对象、环境及条件,不能滥用。同时,运用时要掌握分寸,不能过急,亦不能过缓。过急,欲速则不达;过缓,对方无动于衷,无法激起对方的自尊心,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国演义》第七十回:"请将须行激将法,少年不若老年人。"

《西游记》第七六回:"三魔见老魔怪他,他又作个激将法。"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制造枪榴弹》:"我心里明白,小丁要打赌,是激我快点把枪榴弹制造成功。他使的是'激将法'。"

其实激将的目的是激起人的自尊心,使自己达到目的。

如果用不好,不但会适得其反,还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看看这些被父母用“激将”吃掉的孩子:

一位高三男生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极度沮丧,可就在这时,父亲说了一句:“考得这么差,怎么不去死啊!”

明明是一句气话,可在那种情景之下,小伙信以为真了,留下一封“让你失望了”的遗书就上吊自杀了。

泰国一家超市里,有一位父亲,见不得儿子终日沉迷游戏,他拿来一把上膛的手枪,放在儿子面前,怒不可遏地说:有种你就别活了!

就在父亲转身离开的一瞬间,儿子扣动了扳机,等父亲回过神来,孩子已经倒下了。

“有种你就别活了”这句话,成为压死孩子的一根稻草。

可是,类似这样的话,父母们或许都说过。比如:“你太丢人了”、“你是猪脑子吗,这个都不会”、“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有脸活着干吗”……

中国父母的“激将法”里包含两个内容:

一、“别人家的孩子”很优秀,比自己家的强。

二、我养了你简直是一种耻辱,你太让我丢脸了。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哪怕父母真的是在“激将”,在孩子看来,也纯粹是在羞辱。

羞辱多了,孩子渐渐失去了生而为人的价值,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死亡,从而一了百了。

北师大教授石中英说,“不管引发自杀者采取自杀行为的具体社会事件是什么,也不管自杀者属于哪种人格类型,真正直接引发自杀者在某一时刻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义的匮乏感。”

很多父母总觉得,当孩子想做什么的时候,首先要否定他,如果孩子成功了,那是他们使用的“激将法”奏效了。如果孩子失败了,那是他们有远见。

父母永远是对的,在孩子的心中,自己永远是错的,就是个废物,甚至没有活着的必要。

                    叁

“激将法”是一种反面激励的方法,使用的关键是要了解孩子的性格,要因人而异,把握好时机分寸。

实际生活中成功使用“激将法”的例子也很多。

如果忽略了孩子的性格特点盲目使用“激将法”,会使亲子关系受到很不好的影响,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严重的还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终生难以愈合的伤痕。

有个妈妈,一直信奉对孩子不打不骂的教育理念,但是,却是一个惯用激将法的妈妈。

考试成绩不理想:

你真的要笨死了,这样的题你也能做错?

你是猪吗?抄单词都能少抄一个字母。

想考第一名只有一个方法,班上只有你一个人!

本来孩子平时的成绩不错,作业也很认真。但一到考试就“懵圈”了,老师也很苦恼。

只要考的不好,妈妈的花样激将会把人包围的喘不过气来。本来以为这样的方法很奏效,其实孩子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心理压力更大,老怕考不好,根本无法专心致志的做题,正所谓“越怕什么越有什么”。

“激将法”的错误使用使孩子内心产生反感,他们对父母的行为不服气,不理解。不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也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特的研究,“男孩易受斥责影响,女孩易受颂扬影响”,因而对男生适当“刺激”往往会产生好效应,面对女生则应多表扬少批评,而且大多数女孩害羞胆小,使用激将法也不宜在公共场合进行。

                      肆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

黄磊老师在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的时候,说自己其实更愿意去和孩子沟通。如果讲的事情比较重要,就拿出郑重的态度来对待。不要用暴力对待孩子,冷暴力也不行。

如果觉得孩子成绩不够好,可以告诉他,这还不够。然后一起找方法,引导他去找到正确的路径。有效的沟通是消除代沟的捷径,多花些时间了解孩子,站在他的角度换位思考。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才是孩子最大的“内驱力”,也是最好的激励。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相信自己孩子很优秀的。不要羞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大胆告诉孩子:“你很优秀。”认可他的好,然后再陪他一起去把没做好的部分补上。

爱用“激将法”的父母:如果孩子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错什么,父母都喜欢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家孩子的优点比较。这让孩子变的非常不自信。孩子虽然知道妈妈是太爱自己,太担心自己才这样做的,但就是不喜欢父母这样对待自己,每当父母当着别人的面说自己不好的时候,内心总渴望离这个家远远的。

父母“激将法”的教育方式虽然本意上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做的更好。但在这种极端的要求下反而适得其反,孩子在父母的眼中看到的只有失败的自己,好像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曾让父母满意,而快乐也被父母看成了是一种自满。

自我认同是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但自我认同本身并非天生的。发展心理学证明,儿童做出一个行为,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认同和肯定才会导致正向的行为累积,直至评判体系形成,自我认同才有可能出现。所以,对孩子还是多激励为好。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作报告时,把一只老母鸡放到了讲台上,说:“这只老母鸡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你们看我怎么喂它的?”说着一把抓住老母鸡的翅膀让鸡吃米,老母鸡头一歪,不吃。陶行知说:“看来还要加压!”又按住老母鸡的头,使劲让它吃,老母鸡昂着头,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就是不吃。

陶行知说:“看来这种方法行不通,要换个方法了。”他放开老母鸡,捋捋老母鸡的羽毛,摸摸它的头,老母鸡慢慢安静下来了,突然发现前面有米吃,冲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所以说利用正确方法,对待个性不同的孩子,才会取得成功。

“激将法”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才会真正在家庭教育的路上发挥作用。

使用激将法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一、因人而异的原则。

要注意区分对象。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因人施法,对症下药,绝对不能滥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把握时机原则。

要看准时机,如果出言太早,时机不成熟,就会严重打击对方的信心,出言太迟,就又变成了“马后炮”,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拿捏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的原则。

在使用激将法时拿捏好分寸很重要,如果不痛不痒,那就是隔靴搔痒,如果言语过于尖刻,又会让对方产生反感。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外界环境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在限度内,给予刺激、压力的强度和“内驱力”成正比,就会“越激越奋发”,压力变动力;如果超过了限度,就会导致与期望相反的反应或“内驱力”的降低,即“越激越糟糕,压得瘫了腰”。

在使用激将法时无论父母用意何其善,对孩子施行时,手中的“风筝”要放得开,也要收得回,切不可操之过急,激怒了“雄狮”,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话语分量是否超出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自尊坚强的孩子在引导过程中可用激将法提出较高的要求;而自卑怯弱的孩子不宜采用此法,应以激励为主,即使偶尔“激将”,态度也要和善,“刺激”不宜过大;对那些漫不经心,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孩子,要严肃认真地“刺激”,以引起他的重视;对那些踏实认真的孩子多以诱导为主,如需用“激将法”也只宜在谈及相关问题时点到为止,含蓄委婉的使用。

希望父母们都能善用“激将”,多用激励,协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图片源网,如有侵权,望告知,立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684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14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214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8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96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6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7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9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346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4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66评论 1 33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2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1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7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01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清晨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开,山脚下就升起了一缕炊烟,仔细看去,一间小茅屋在香蕉林中若隐若现。茅屋前,一个五六...
    先生的小米猪阅读 1,239评论 0 1
  • 水晶孩子 在学校里,我佩服那些学业困难的孩子,他们成绩差,但是乐观纯净,内心强大,...
    暖阳姐姐阅读 774评论 0 1
  • 奥运泳池好戏连台! 先是孙杨哭了,被人骂了,又笑了。让国人感叹,要想人上人,须吃得苦中苦。 然后,一个行走的表情包...
    宝藏story阅读 657评论 0 4
  • 吃过晚饭,习惯性地打开朋友圈,发现一个视频正在跳动。好奇地打开一看:一群人正在推搡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大家边推边...
    南歌吟阅读 422评论 20 12
  •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用“恨铁不成钢”的负面激励法,比如孩子数学考了95分,妈妈会说:“那5分丢哪儿了,怎...
    翔越阅读 16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