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作家高乐基曾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爱孩子的方法、技巧有时让许多父母很茫然。因为父母们对家庭教育理念理解不同,造成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也是千差万别的。
对自己的孩子是使用激将法还是激励法,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最重要的。
壹
“孩子,你懂事,语言表达能力强,人际交往能力也不错,真是挺好的。如果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就更棒了!”
“课堂上,你能够认真听老师讲,也积极发言,但做起作业来,还不是特别的认真细心!马虎、粗心是学习中的大敌,一定要下定决心改正,这样你会学得更扎实,成绩也会稳步提升!”
“你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做作业速度快,朗读背诵能力也强,和同学老师也能融洽相处!但是,你也要努力把数学学好!”
以上这些都是激励孩子的话语!
再来看看下面这些话:
“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么简单的都不会?”
“这也算进步吗,跟别人比你啥也不是!”
“你看看隔壁家的小弟,学习多自觉啊!哪像你还要妈妈天天盯着!”
“如果这次再考不好,不要回来了!”
前苏联作家高乐基曾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爱孩子的方法、技巧有时让许多父母很茫然。因为父母们对家庭教育理念理解不同,造成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也是千差万别的。
就像日常父母们经常喜欢对孩子用的“激励”和“激将”一样,方法不同,结果也是天壤之别!
贰
激将法:本指用刺激性的话使将领出战的一种方法。后泛指用刺激性的话或反话鼓动人去做某事的一种手段。激将法,就是利用别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以"刺激"的方式,激起不服输情绪,将其潜能发挥出来,从而得到不同寻常的说服效果。
激将法是一种很有力的口才技巧,在使用时要看清楚对象、环境及条件,不能滥用。同时,运用时要掌握分寸,不能过急,亦不能过缓。过急,欲速则不达;过缓,对方无动于衷,无法激起对方的自尊心,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国演义》第七十回:"请将须行激将法,少年不若老年人。"
《西游记》第七六回:"三魔见老魔怪他,他又作个激将法。"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制造枪榴弹》:"我心里明白,小丁要打赌,是激我快点把枪榴弹制造成功。他使的是'激将法'。"
其实激将的目的是激起人的自尊心,使自己达到目的。
如果用不好,不但会适得其反,还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看看这些被父母用“激将”吃掉的孩子:
一位高三男生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极度沮丧,可就在这时,父亲说了一句:“考得这么差,怎么不去死啊!”
明明是一句气话,可在那种情景之下,小伙信以为真了,留下一封“让你失望了”的遗书就上吊自杀了。
泰国一家超市里,有一位父亲,见不得儿子终日沉迷游戏,他拿来一把上膛的手枪,放在儿子面前,怒不可遏地说:有种你就别活了!
就在父亲转身离开的一瞬间,儿子扣动了扳机,等父亲回过神来,孩子已经倒下了。
“有种你就别活了”这句话,成为压死孩子的一根稻草。
可是,类似这样的话,父母们或许都说过。比如:“你太丢人了”、“你是猪脑子吗,这个都不会”、“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有脸活着干吗”……
中国父母的“激将法”里包含两个内容:
一、“别人家的孩子”很优秀,比自己家的强。
二、我养了你简直是一种耻辱,你太让我丢脸了。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哪怕父母真的是在“激将”,在孩子看来,也纯粹是在羞辱。
羞辱多了,孩子渐渐失去了生而为人的价值,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死亡,从而一了百了。
北师大教授石中英说,“不管引发自杀者采取自杀行为的具体社会事件是什么,也不管自杀者属于哪种人格类型,真正直接引发自杀者在某一时刻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义的匮乏感。”
很多父母总觉得,当孩子想做什么的时候,首先要否定他,如果孩子成功了,那是他们使用的“激将法”奏效了。如果孩子失败了,那是他们有远见。
父母永远是对的,在孩子的心中,自己永远是错的,就是个废物,甚至没有活着的必要。
叁
“激将法”是一种反面激励的方法,使用的关键是要了解孩子的性格,要因人而异,把握好时机分寸。
实际生活中成功使用“激将法”的例子也很多。
如果忽略了孩子的性格特点盲目使用“激将法”,会使亲子关系受到很不好的影响,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严重的还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终生难以愈合的伤痕。
有个妈妈,一直信奉对孩子不打不骂的教育理念,但是,却是一个惯用激将法的妈妈。
考试成绩不理想:
你真的要笨死了,这样的题你也能做错?
你是猪吗?抄单词都能少抄一个字母。
想考第一名只有一个方法,班上只有你一个人!
本来孩子平时的成绩不错,作业也很认真。但一到考试就“懵圈”了,老师也很苦恼。
只要考的不好,妈妈的花样激将会把人包围的喘不过气来。本来以为这样的方法很奏效,其实孩子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心理压力更大,老怕考不好,根本无法专心致志的做题,正所谓“越怕什么越有什么”。
“激将法”的错误使用使孩子内心产生反感,他们对父母的行为不服气,不理解。不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也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特的研究,“男孩易受斥责影响,女孩易受颂扬影响”,因而对男生适当“刺激”往往会产生好效应,面对女生则应多表扬少批评,而且大多数女孩害羞胆小,使用激将法也不宜在公共场合进行。
肆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
黄磊老师在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的时候,说自己其实更愿意去和孩子沟通。如果讲的事情比较重要,就拿出郑重的态度来对待。不要用暴力对待孩子,冷暴力也不行。
如果觉得孩子成绩不够好,可以告诉他,这还不够。然后一起找方法,引导他去找到正确的路径。有效的沟通是消除代沟的捷径,多花些时间了解孩子,站在他的角度换位思考。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才是孩子最大的“内驱力”,也是最好的激励。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相信自己孩子很优秀的。不要羞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大胆告诉孩子:“你很优秀。”认可他的好,然后再陪他一起去把没做好的部分补上。
爱用“激将法”的父母:如果孩子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错什么,父母都喜欢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家孩子的优点比较。这让孩子变的非常不自信。孩子虽然知道妈妈是太爱自己,太担心自己才这样做的,但就是不喜欢父母这样对待自己,每当父母当着别人的面说自己不好的时候,内心总渴望离这个家远远的。
父母“激将法”的教育方式虽然本意上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做的更好。但在这种极端的要求下反而适得其反,孩子在父母的眼中看到的只有失败的自己,好像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曾让父母满意,而快乐也被父母看成了是一种自满。
自我认同是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但自我认同本身并非天生的。发展心理学证明,儿童做出一个行为,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认同和肯定才会导致正向的行为累积,直至评判体系形成,自我认同才有可能出现。所以,对孩子还是多激励为好。
伍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作报告时,把一只老母鸡放到了讲台上,说:“这只老母鸡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你们看我怎么喂它的?”说着一把抓住老母鸡的翅膀让鸡吃米,老母鸡头一歪,不吃。陶行知说:“看来还要加压!”又按住老母鸡的头,使劲让它吃,老母鸡昂着头,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就是不吃。
陶行知说:“看来这种方法行不通,要换个方法了。”他放开老母鸡,捋捋老母鸡的羽毛,摸摸它的头,老母鸡慢慢安静下来了,突然发现前面有米吃,冲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所以说利用正确方法,对待个性不同的孩子,才会取得成功。
“激将法”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才会真正在家庭教育的路上发挥作用。
使用激将法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一、因人而异的原则。
要注意区分对象。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因人施法,对症下药,绝对不能滥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把握时机原则。
要看准时机,如果出言太早,时机不成熟,就会严重打击对方的信心,出言太迟,就又变成了“马后炮”,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拿捏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的原则。
在使用激将法时拿捏好分寸很重要,如果不痛不痒,那就是隔靴搔痒,如果言语过于尖刻,又会让对方产生反感。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外界环境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在限度内,给予刺激、压力的强度和“内驱力”成正比,就会“越激越奋发”,压力变动力;如果超过了限度,就会导致与期望相反的反应或“内驱力”的降低,即“越激越糟糕,压得瘫了腰”。
在使用激将法时无论父母用意何其善,对孩子施行时,手中的“风筝”要放得开,也要收得回,切不可操之过急,激怒了“雄狮”,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话语分量是否超出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自尊坚强的孩子在引导过程中可用激将法提出较高的要求;而自卑怯弱的孩子不宜采用此法,应以激励为主,即使偶尔“激将”,态度也要和善,“刺激”不宜过大;对那些漫不经心,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孩子,要严肃认真地“刺激”,以引起他的重视;对那些踏实认真的孩子多以诱导为主,如需用“激将法”也只宜在谈及相关问题时点到为止,含蓄委婉的使用。
希望父母们都能善用“激将”,多用激励,协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图片源网,如有侵权,望告知,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