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思暮想百般爱 一生只为一事来
——观《一生只为一事来》有感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
下午好!第一次站在这里,面对面与这么多家人交流,我感到诚惶诚恐。请掌声再鼓励我一下吧!首先让我衷心感谢爱岗敬业的刘中奇老师。要不是他上周三在咱们大群里倾情推荐《一生只为一事来》这部影片,我恐怕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勇气完成淮建主任、黎明主任交给的重任——在这里仰望星空、反省自己、砥砺前行!
从2010年来到咱们学校,这近10年间可以说是我压力和收获最大的10年。曾经和爱人调侃说:“咱家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暗潮涌动。”还好,随着许多人认为无可救药但尊敬的王伟校长却一直鼓励的儿子今年考入理想大学、公公大病初愈,我们的小家达到空前的和谐有爱。尽管六口人分散在五个地方,我依然相信我和挚爱的家人一定会更相亲相爱的。我家老杨经常说:“学校离了你照样红火,老杨家离了你得灭火。”还搬出来《诗经》、《大学》、《孝经》的句子让我口念心行。比如,“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然后可以教国人。” “……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就这样我被老杨同志成功打造成家庭第一、事业第二的黄脸婆,尽管心里一直揣着一个当“校园妈妈”的梦。如果这个梦是一粒种子,《一生只为一事来》就如阳光雨露让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今年教师节这部影片在北师大首映,我上周三下午涕泗乱流地看完这部一小时四十八分零二十秒的免费影片,感觉自己也被主人公支月英老师赋能了。支月英老师是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大代表自从1980年19岁时进入留不住教师的泥洋小学直到现在仍在江西省大山更深处的白洋教学点工作,从支姐姐变成了支奶奶。当年给她的颁奖词是这样的: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同样是老师,人家可是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
支老师的三句话一直在耳边回响。
1.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守,是坚守了才有希望。
2.即使再黑的夜,只要抬头总有月亮为我们照亮方向。
3.反正这里需要教师,为什么不是我?
看完影片之后我反思了三个问题:
1. 从教26年来,给多少学生写过信?
2. 从教26年来,主动家访过几次?
3. 为什么支老师有那么大的定力扎根深山无私奉献?
今天我结合自己的经历粗浅地分享一下自己的感触。第一句话是支老师说给她当年最淘气后来最出息的学生董大山的。大山考上大学去看望她时深情地说:“谢谢您当年没有放弃我。”在大山的心里支老师是他很亲很亲的人。我在想:自己会是几个学生长大成人后很亲很亲的人呢?第二句是支老师说给最善解人意但最命苦的学生罗如意的,当年如意小升初全乡第三名却因为要照顾生病的母亲放弃学业。支老师陪她在山里坐了一宿。我们是否陪伴过哪个孩子一节课的时间给他方向和力量?第三句话是支老师说给自己的。我的直接反应是:如果说时代造就了支老师,那今天学生的需求是否可以造就我们?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人成就,为什么这个人不是我?
我之所以反思第一个问题,是受影片末尾的一个画面感染。罗如意捧着二三十年前老师写给她的一摞信说:“没有您一直的鼓励与支持,我肯定熬不过那段最黑暗最艰难的时光,遇见您是我最大的幸运。”当时泪奔的我羞愧难当,突然想起《了凡四训》上的一句话:“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2018年9月16日朱龙海同学给我写了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我一直想回,一直未回,想着找到号码打个电话算了,写信太麻烦。看了影片赶紧修书一封,决心第二天和朱龙海同学取得联系,以减轻负罪感。信是这样写的:
龙海:
你好!2019年都要过去了,我才回复你2018年9月16日写给我的信。真够拖延!请海涵!
从你的信里,我已感知到你在不断成长,并一直默默地祝福你。一年又一百天虽然转瞬即逝,相信你更成熟更有定力了。在新年来临之际,特送《中庸》中的两句话与你共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愿你天天快乐、健康、进步!期待你考入理想大学的消息!
真诚的老齐
2019.12 . 25 (子时)
第二天联系上朱龙海同学的姐姐、咱们的同事朱可可。拨通电话我说明情况后,可可说,她弟弟认为老师看不起他已经辍学三月有余了。我不禁潸然泪下,感觉自己就是让他辍学的帮凶。我可以给孩子们收到信的喜悦也可以给他们石沉大海的悲伤。有多少偷偷仰望我的孩子可曾因为我的怠慢而过早成了凋零的花?因为自己的执行力差、拖延症重这世界少了多少的美好?说实话,曾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这个人微言轻的老师不要自视过高也不要太自作多情,学生和自己只是互为过客而已。但几年前读了《学记》之后,对自己职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加强了很多。《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师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咱们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他们长善救失了多少?够吗?现在的我们凭什么赢得或者是配得上学生的心悦诚服?我们可能比不上支老师那样朝思暮想千般爱一生只为一事来,与古人比更是相差甚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关于主动家访,我也感觉非常汗颜。26年多来,我本人只在2006年夏天主动家访过一次,这也缘起于学生白军杰拿着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给我报喜,却羞涩一笑道歉说,“对不住齐老师,英语没考好,只考了139分。” 我只在他念高一时教过他,因为曾多次借书报给他读,一来二往,便成了忘年交。偶然间知道他们家在2006年前连电视机都没有,我非常好奇是什么样的父母把三个子女分别培养进了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去家访时,老白谦卑地站在桌边,微笑着告诉我:“他妈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就会天天都按时做好饭,在家乐呵呵地等他们回来。我在孩子读四年级之前会接送他们上学,陪他们写写作业,天热了也会给他们扇扇扇子,习惯养好了之后,也没咋管。”憨然一笑后接着说:“儿子上初二的时候,人家家长都说那个班班主任不行,赶紧转班吧,别把孩子给耽误了。可是我心里想,俺不挑班,老师的心和家长的心是一样的,只要孩子尊敬老师,勤学好问,跟谁都一样。”从那次家访中我意识到: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自然会教育出卓尔不群的子女。后来得知老白是我们县选拔的第一批纪检监察干部,但退休时仍是两袖清风的科员。支老师无数次家访是为了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而我唯一的主动家访却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境界差得也太远了。我当下想咱们现在面临的教育环境还需不需要不求回报的家访?如果一年用心持续关注一个孩子,他们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
关于支老师的那份定力,我联想到她入职之后的一个中秋节,母亲拎着大包小包跋山涉水去看望她宝贝女儿时的一个细节,母亲感受到女儿的工作状态后,怕影响女儿上课,留了一张小纸条,然后悄然含泪离开。纸条上写着:月英,你喜欢在这儿工作就好。千万别辜负了孩子们,更别辜负了自己。这样的坚实后盾,这样的先人后己应该是定力的源头吧!也许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就有这样的文化基因,正如《道德经》里所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亦如《大学》所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但柴米油盐、上有老下有小、备课、写教案、上课、听课、改作业、评先晋级、等等是不是把我们的日子堵得难以听闻鸟语花香、难以享受心平气和? 我从手忙脚乱的日子中走来,现在才知道只做好手头事儿的淡定和悠闲。亲爱的家人们,咱们一起不念过往,不惧未来,向支月英老师学习,在奉献中打造暂时还不完美的自己吧!
感恩支月英老师和黎明即起读圣贤书,让我更清晰生而为人的责任! 感恩咱们19中这个正能量满满的平台让我天天向上! 新年来临之际特别推送一篇能量朗读《让世界因我而美丽》给大家。愿新的一年,因为我们,世界更美丽! 言语不妥之处恳请家人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