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聽完了岸見一郎寫的阿德勒心理學之勇氣系列二《幸福的勇氣》。由於這次抱著「肯定有很很多觸動我的觀點」的預期,所以在聽到很多精彩內容時內心觸動就還行。然而,讀完書後,我一直惦記著阿德勒寫的問題行為背後五階段的「目的」。在PAD上用螢光筆標注後,覺得文字較多。但由於不完全理解其包含的意義,我準備不做大幅加工,直接摘錄文中這部分的介紹。感謝訊飛輸入法,我朗讀了一遍,文字就逐一輸入了,還貼心的加入了標点符号。
为什么孩子们会陷入问题行为呢?阿德勒心理学关注的是其背后隐藏的目的,即孩子们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做出一些问题行为,我们将分5个阶段来考虑。
问题行为的第1阶段:称赞的要求
即孩子们通过扮演好孩子来获取父母、教师抑或其他人对自己的表扬。这个目的在一般情况下没有问题,但其实里面有个很大的陷阱,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的话,也就是说要在共同体中获得特权地位。这样就容易导致他们并不是真的在“做好事”而是在做能获得表扬的事。
这样一来倘若得不到任何人的表扬和关注,这种努力就没有任何意义,就会失去积极性,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就是: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没人惩罚就干坏事。
同时这里面还会存在一个特征,就是因为想要成为周围人期待的“好孩子”,有些孩子就会做一些作弊或者伪装之类的不良行为,教育者或领导不能只关注他们的行为,而必须看清其目的。
如何解决呢?阿德的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是有价值的。具体体现在不是在他们做了好事的时候去关注,而是去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而且要关注其兴趣,并产生共鸣。
问题行为的第2个阶段:引起关注
和第1条比较相似,如果在第一阶段做了好事并未获得表扬,那么有些人就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为此很多孩子会通过做一些坏事或被责骂的事来获得与众不同。
积极的孩子会通过破坏社会或学校的小规则,也就是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比如上课捣乱捉弄老师,纠缠不休等。他们绝不会真正的触怒大人们,班级里逗笑的人也有不少会得到老师或朋友的喜爱。
消极的孩子们会表现出学习能力极其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等一些行为特征,希望以此来获得关注,也就是企图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
当然这种行为会存在会受到批评,但是相比于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的多。
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们,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来做呢?我们只需要通过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你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
问题行为的第三阶段:权力争斗
即表现为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这是非常厉害的一个阶段。
简而言之就是“反抗”,既用脏话来谩骂挑衅父母或老师,有的脾气暴躁,行为粗鲁,有些甚至去抽烟偷盗满不在乎地破坏规则。
消极的孩子们会通过不服从来发起权力争斗,无论再怎么被严厉训斥,依然拒绝学习,坚决无视大人们的话。他们也并非不想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必要只是想通过坚决不顺从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或老师大部分都非常的生气,甚至会愤怒地想去揍他们,因为他们认为,不这样的话就是认可了他们的恶行,但是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上了他们的当。因为这就是他们想看到的。他们也将对此进行连续的反抗。
应该如何做呢?如果是触犯了法律问题就应该依法处理,如果不涉及法律问题的权力斗争是一定要立即退出他们的球场,也就是连生气的表现都没有。
问题行为的阶段4:复仇阶段
下定决心挑起的权力斗争却没有获得成功,既没有取得胜利,也没有获得特权位置,没能获得对方的回应,败兴而退,像这样战败的人,一旦退下阵去就会策划复仇。
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因为已经知道了对方不会爱我,那既然如此那索性憎恶我吧,在憎恶的感情中关关注我。
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们不会受到任何人的称赞,进而渐渐进入孤立之境,即使这样,他们依然想要通过被憎恶这一点与大家建立联系。
如果说处于权力斗争斗阶段的孩子们是堂堂正正的进行挑战,即使夹杂着粗话的挑战也是伴随着他们认为的正义的直接行为。正因如此有时还被同学视为英雄。如果是这样的挑战,家长和老师还有可能冷静处理。
而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们并不选择正面作战,他们的目标不是“做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如所谓的跟踪狂行为就是典型的复仇,还有自残行为、自闭症等都是复仇的一环,他们希望通过伤害自己或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
暴力或粗话逐步升级就不用说了,甚至有不少孩子加入不良团伙或反社会势力参与犯罪。另外一些消极的孩子则会变得异常肮脏或者是沉溺于一些令周围人极其反感的怪异癖好等,总之复仇手段多种多样。
如果真的到了这一阶段,那老师和家长能做的事情根本没有,这种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也就是说只能依靠教师或者学校以外的人,比如像咨询师这样的专业人员。
问题行为的第5个阶段:证明无能
为了被人当成是特别的存在,之前可谓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都没有成功,到第四阶段是大家对自己甚至连憎恶的感情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他在哪里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父母和老师依然劝说好好学习,然后在很多学校表现及朋友关系中也事事介入,当然这都是为了帮助他。因为家长和老师认为只要去做就能办到,希望通过自己的督促来让他有所改变。
但是对于他本身而言,这是一种很大的麻烦,希望自己能够解脱出来,也就是不要再对我有所期待,这样的想法导致了证明无能行为的产生,进而就对人生绝望,打心底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并且为了避免再次体会这种绝望就去逃避一切课题,向周围人表明,因为我如此无能,所以不要再给我任何课题,我根本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自己不再受伤,与其认为“也许能办到”而致力其中结果却失败,还不如一开始就认定“不可能办到”而放弃更加轻松,因为这样做不用担心再次受到打击。
真正进入到第5个阶段的孩子们在装傻的过程中,有时甚至会被怀疑患了精神疾病,他们往往主动放弃一切,不去从事任何课题,也不对任何事物做任何思考,并且他们总是厌世性的拒绝一切客体和周围人的期待。
他们的愿望就是“不要对我有任何期待”,或者“不要管我”,进一步说也就是“请放弃我”,父母或老师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会用更加极端的方式证明无能。
如果处于这个阶段,很遗憾的是父母和家长根本束手无策,或许只能求助于专家。但是帮助那些已经开始证明无能的孩子们,这对于专家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任务。
问题行为的5个阶段,首先是寻求称赞,接着是引起关注,如果这些都无法实现,则挑起权力争斗,然后又发展为恶劣的复仇,最终阶段则是证明自己无能,而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好在大部分问题行为仅仅处于第三阶段的权力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