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外甥的婚礼,其中有一个做法,就是要把家附近的井盖都贴上喜字,这是我第一次遇到。由此对繁复的习俗有感,而成此文。
风俗里,讲究最多的,也许就是婚俗了。
由于经济、政治、地理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各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个人以为,之所以在所有的风俗中婚俗是最讲究的、最多变的,是因为结婚太重要了。
与谁结婚,关乎着余生的幸福。但与谁结婚,却是一场赌博,对未来的赌博。为了使这场赌博能够成功,所以古人想尽了所有方法,在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内,试图使婚姻能够天长地久。
而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是因为古人讲的:知人知面不知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认为,家庭环境对人的塑造至关重要。所以,家庭环境相似的人,性情就会相似。也就是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三观拟合。通过经验总结,三观拟合,才能使婚姻长久的概率更高,才能使这场赌博的胜率提高。
所以,古人在选择婚姻对象的时候,特别讲究“门当户对”。之后,会通过明媒正娶、大操大办、繁琐的程序以及经济要求等,在声誉及经济上增加毁约的成本。而且,由于女方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很多规矩的设计都是针对保护女方设计的。比如前面所说的声誉及经济成本。有学者研究指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步保护妇女的法典是《古兰经》,其中在婚姻方面的保护就有很多规定,特别是在 财产方面。
然后,年轻人却认识不到这一点。在荷尔蒙的作用下,他们更看重是否是“一见钟情”,并称之为“缘分”。
然而,对于老人来讲,一见钟情并不靠谱,“一见钟情”也许是“一叶障目”、“一厢情愿”、“一时冲动”、“一时糊涂”、“一场误会”。激情过后、冲动过后,水落石出、烟雾散去,才发现你是乌鸦、我是凤凰,怎可能长相思、长相守?缘分这种事情,又如何来证明?
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讲,老年人所采取的所有谨慎措施,都是枷锁、壁垒和自私自利。
于是,抗争出现了,古代有牛郎织女,现代有小二黑结婚,外国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吸血鬼与狼人,等等,等等。并且,在文艺作品里,均是在歌颂这种悲剧式的爱情。
然而,现实世界确是有悲剧也有喜剧,有成功也有失败,没有一成不变的定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未必都是错误的,自由恋爱、自己做主也未必都是正确的。
婚俗,就是古人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总结出来的选人的方法,力图保证未来的手段。
除了政治婚姻,以及极少数的贪财的父母的行为,有那个父母不是为了子女好?而且,即使是政治婚姻,就没有幸福的吗?即使是贪财的父母,所包办的“卖儿卖女”的婚姻,就没有美满的吗?答案都是No.
现代人讲究婚姻自由,但是离婚率远比古代高,幸福率也不见得就比古代人高。我记得有专家写过文章,自由婚姻的成功率一点都不比“包办婚姻”高,甚至更低。终其原因,就是因为对这种赌博未来的事情,经验远比冲动更靠谱。
言而简之,对于婚姻这种涉及终身大事的事情,因为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古人慎之又慎,对这场输不起的赌博均是在本能上皆尽可能地寻找筹码。于是就诞生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检验的方法,以及保证未来的措施,于是就形成了婚俗。而又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使得婚俗如同语言一样,哪怕近在眼前,但是因为隔山隔水,就内容迥异。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是共同的。
婚俗,不时糟粕, 而是考察“三观”的一种方法,一中处理问题的一种手段。
古人的智慧,自有它的道理,不了解,不要轻易否定。
个人以为,婚姻是否能长久,一部分取决于基因,一部分取决于家庭教育,即所谓的原生家庭的影响,还有有一部分是自己的修养,即在自己能够影响的范围内的对自己的“三观”的塑造。
如果每个人都认为婚姻是“付出”而不是“摄取”,那么,怎会有不幸福的婚姻?
正因为做不到,所以才有了婚俗。婚俗,就是为了满足私欲。这不是贬义,而是对人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