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思宇
绛帖考
绛帖,宋尚书郎潘师旦用《淳化阁帖》增入别帖,重摹刻二十卷于绛州,北纸北墨,极有精神,在《淳化阁帖》之次,其石比《《淳化帖》本又高二字。
《绛帖》十二卷。第一卷,孔子、倉颉、秦、汉、魏人书。第二卷,晋、南朝、唐、宋帝王书。第三卷、四卷,晋人书。第五卷、六卷,右军书。第七卷、八卷,獻之书。第九卷,南朝、隋、唐人书。第十卷,晋何氏、衛夫人及隋、唐僧人书。第十一卷、十二卷,宋名贤书。此刻岁久不完,崇慶初,高汝礪为节度使,又補完之,增入颜鲁公诸帖,以壮忠义之氣,且题于后。今又不完,存者五十七幅,碑入晋王府,不易得矣。元编修陈绎曾云,骨法清劲,足正王著肉勝之失,然(馬交)马露骨,又未免羸瘦之病,蓋淳化之子。今之学者不见古帖,得此一,可寶矣,惜不完也。
山西绛帖,晋阳王府藏之,本已不完。蔡州帖,蔡州临摹《绛帖》上十卷刻石,岀于《临江》、《潭帖》之上。王佐记。
汝帖考
汝帖,《汝州帖》之简称,乃摘诸帖中字,牽合为之,每卷后有汝州印,后會稽重摹之,谓之蘭亭帖。
河南《汝帖》十二卷,自三代、秦、汉至唐、五代帝后群臣书。第一卷,三代金石文八种。第二卷,秦、汉、三国人书十五种。第三卷,晋、南朝帝王书。第四卷,魏晋九人书。第五卷,晋人王、郗、桓三氏书。第六卷,二王书并《洛神赋》。第七卷,南朝十八书。第八卷,晋、胡、北朝十二人书。第九卷,唐三朝帝后书。第十卷,唐欧、虞、褚、薛书。十一卷,唐李、颜、韩、贺、柳、李六臣书。十二卷,韩愈及五代诸国七人书。其石不佳,诸帖中最低者也,佐亦无以考为何人所摹也,谨识。
十七帖考
跋十七帖。官本法帖,号为佳玩,然其真伪已混殽矣。如刘次庄有能书名,其所刻本,亦有中分一字,半居前行之底,半处后行之颠者,极为可笑。唯此《十七帖》,相传真的,当时虽已入官帖卷中,而原本故在人间,得不殽乱。此本马庄甫所摹刻也,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竊意书家者流,虽知其美,而未必知其所以美也。书词问讯蜀道山川、人物、屋宇、图画,至纖至悉,蓋深有意于遊览,而竟不遂,豈所谓不朽之盛事,信难偶耶。因念顷年廬阜终更,诸公议遣使蜀,而孝廟记憐,不欲使之远去,议乃中寝。然东留讫无补报,而徒失西遊之便,每以为恨。今观此帖,重以慨然。又念僊遊之日远,无复有意于人世也。朱喜记。王佐识。
跋馆本十七帖,唐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嗜书者二十四人,隸弘文馆习书,出禁中法书以授之,寻又置搨书三人,此馆本之始也。开元六年,命整理御府古今工书锺、王等墨跡,得一千五百一十卷,视贞观时无所增减。龙翔三年,装进馆内法书,至九百四十九卷,然则当时馆本,必不止《十七帖》。此《十七帖》特以世所共传,而其后有敕勒充馆本,故名之曰《馆本十七帖》耳。卷尾有僧權二字,不完足,梁之徐僧權云。元金华黄溍跋。王佐识。
十七帖考。右军《十七帖》,因首有"十七日"三字,故名。八碑,共二十九帖,中间多与《淳化》法大同小异。佐家藏者是木板,绝妙,但不能考其所从来。宣德中,佐见大理寺丞蘇州仰瞻所藏石本,后有唐文皇押字,疑其为馆本也。宋黄长睿云,右军草书《十七帖》,最为可师,此书中龙也。佐考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复兴共同癸卯二零二叁年八月十九日周六隅中巳时朱思宇编撰于云南建水陶冶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