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何以为父》第五章
“气死我了,我再也不跟他玩了!”孩子哭着从门口走进来,边走边说。我想你不是说要去找隔壁的小宝玩吗?:“这是那一出啊?”他回答我:“每次都是这样,一直听书,听书,也不跟我玩。”然后自己跑到房间把门关起来哭去了。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就让他自己哭一会儿,也许他会一直不开心。如果换一个方式吸引他去做别的事情,也许短期解决了,但是长期来说,情绪还在那里,没有完形,后面还会继续重复。
那要怎样才能疏导孩子的情绪呢?《何以为父》这本书里也探讨了教孩子表达情绪的方法。

书里是这么说的:“幸运的是,虽然我们的分析比较漫长,但它终归是成功的。在分析中,彼得(和我)得以耐受他身上"更阴暗"、更消极、更有攻击性的一面﹣﹣他获得了用语言直接把这些部分表达出来的能力,并最终把这些部分整合到了自己的人格中去。其结果就是,在和自己青春期儿子的互动过程中,他敢于使用自己的父性权威来为儿子设定合适的边界了。他今天能够冷静却坚定地这么做,真是殊为不易。彼得的父亲从没有示范过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而彼得却做到了﹣﹣如此打破了虐待的恶性循环。彼得的故事告诉我们:父亲指导儿子调节情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教他通过语言来表达情绪,这也为后来儿子的抽象思维发展奠定了基础。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这个阶段称为"具体运算阶段"(stage of concrete operation),他指的是儿童在此阶段会从想象和幻想世界,迈入到逻辑和现实的世界中。12在更早期,儿童有了需要就要立即见诸行动;现在,他们开始用语言和概念来调控这些需要。这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心灵的平静。”
这个拆页通过案例介绍了什么是用语言和概念来表达需求,比如情绪。
不用语言表达需求就会用行为表达出来,从而表现为动物本能,不可控制的爆发,不仅野蛮而且会伤害周围的人,也会伤害自己。比如发脾气,打人,摔东西等等。同时也不容易达成自己的需求。
用语言表达可以更加文明温和,不会伤害到自己也不会伤害到别人。同时也容易达成自己的需求。
要如何做呢?其实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帮助孩子识别需求。比如强烈的情绪,失落,伤心,悲伤等。
第二步:用合适的词语帮助孩子表达他的需求。比如孩子生气是因为他想要获得尊重和理解,不想被误解只想着玩手机看电视。
第三步:帮孩子看到语言表达的力量。比如说:“下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这么跟我说,我就能更好的理解你了。”
这个方法可以在与青春期孩子冲突的时候来用,可以看见和表达他的需求。
也许你会说:“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说呢?是不是这个方法就没有用了。”当然,当孩子带着情绪的时候,任何过多的语言都不容易听进去,这个时候先处理情绪,让情绪稳定的时候,再来用这个方法。
回到文章开头的的情况,如果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形,我需要做的第一步是安慰他的情绪:“小宝不跟你玩了,让你有点难受。”然后说:“你是不是想找小朋友一起玩?我们可以去游乐园找其他小伙伴,你要不要去呢?”最后说:“下次还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可以说:“爸爸,小宝不跟我玩,我有点不开心,你带我去外面玩吧!””这样就不用让孩子自己去消化这些负面情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