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7梁惠王章句下10-2》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丙申月甲子日,七月初八,2016年8月10日星期二。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孟子说,天意之予夺难知,民心之从违易见。是否占领燕国,只有一个标准:民心。
如果占领燕国而燕国百姓喜悦,都欣然归附,可以理解为燕国灭亡是天意,它的存在已失根本,确乎是扶不起的阿斗,病入膏肓,兴不起来了。那么,您要顺民心而占领燕国,也是可以的。历史上可以借鉴的史事,是周武王的做法。
《史记》在《殷本纪》和《周本纪》里,详细记录了当时武王决策全过程。文王去世之后,武王搞了一次东伐,走到盟津这个地方时,反对殷商而拥护周国的诸侯达八百之众,各路诸侯都说道:"纣王是可以讨伐的。"这时候,周武王的反应值得注意,他说:"尔未知天命。"乃复归。他说的是天命,他说,你们说纣王可伐,说明不知天命。潜台词是,我不能听你们的一面之词,不能因为你们是"多数人的意见"就依此作为凭据决策。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到周国朝拜。如果是军阀思维,倍而战之,胜算在周。然而,注意,周武王的思维方式是王道思维,他既看实力,更观民心。他说,纣王的天命还没到必要讨伐的时侯,因为"殷有三仁",哪三仁呢?微子、箕子、比干。又过了两年,纣王更加暴虐昏乱,微子数谏不听,走了;纣王杀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商朝的太师少师抱着乐器投奔周国,周武王这才率诸侯伐纣。
同样的道理,鲁国大夫季康子问过孔子,卫灵公荒淫无道,纲纪不张,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因为卫灵公用了三位贤人,仲叔圉主管外交,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卫灵公虽是无道之君,得人而任之,尚可以保国。(《论语·宪问》
一座房子千疮百孔,柱石不倒,房子不会倒。
一个人千个万个习性,四心未泯,他还能做人。
什么是力量?孔子有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论述。可见,对力量的认识至少有两种,而我们不能仅仅认识到这两种力量就停下来不想了,我们还要往前体验一点:力量的源泉、来路不同,则力量的去处和意义必然迥异,结果的展示和影响完全不同。
齐宣王和孟子在同一个房间里,讨论同一件事,却如同地球与火星的对话一般,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的必要性,学习和不学习的差距不是数量和力量的差别,如果仅以物理的、力学的角度理解,人就会变成一个聪明的愚痴。这种差距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处在不同的纬度。他们虽在同一个房间,却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接着说,一个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讨伐同样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如果燕国固守,谁打得过谁绝对两说,哪儿那么容易就能占领其国呢?
八十年代我国有一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得异常艰苦惨烈却坚决果决,战略意图明确而毫不含糊,直接打到其首府。不占领。撤军。
可见,占领,不是打仗打不打得过的计算题。
孟子的阐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讲的是民心,讲民心实际上就是讲一个又一个的人,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一个又一个的村落和城镇,讲的是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是唯一的目的,在这个目的之上不加任何附加意图,要清除掉哪怕一丝一毫的手段的意思。
孟子说,民心可以仁感,而不可以威劫。今天,燕国的百姓一听说齐国军队来了就不战而服,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这岂有他意啊!这是因为燕国的政治暴虐,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一般,不能忍受其害,希望齐军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避开陷他们于水火的燕国政府而已。如果齐国的政策做法符合他们的愿望,民心就会转为安定,如果齐国恃其强力,更为暴虐,使他们陷入更深的水深火热,那么,今天还把齐国当救星的人们,马上转而求救于他国了。
"天命所归"是一个假命题。有天,有命,也有天命,它们单个儿都存在,但是捏到一处,弄成一个"非我莫属"的说法,则顿成荒谬,那就不叫天命了,该叫你命才对。
齐宣王陷在三种幻觉之中:道德优越感,安全感,力量感。这些加上人多势众,"众望所归","大家都这样",合在一处奏响的交响乐,容易让人丢失理性。
我们站在《孟子》外面看齐宣王的笑话,笑其昏,笑其蠢,同样,我们站在生活里面,却不知道我们常常和齐宣王一样,活在道德优越感,追求安全感和力量感。你却笑过自己吗?
怎么跳出这种幻觉呢?持志行道,随世而转。
持志要坚,坚到什么程度呢?矢志不渝的程度。惟有志向,才能把一个人从日常思维超拔而起,树立为知之、好之、乐之的独立而自由的人。
何谓行道呢?用行舍藏,不纠结,不臆测,随世而转,这是行道的心法,也是做法。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