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案例
昨天,我第三次带着欣晨去看牙医。牙医诊断,最里面的大牙完全被蛀空了,还痛到了神经。
前两次的看牙经历已经给欣晨埋下了心理阴影,这次的痛苦似乎超过前面数十倍。她疼得拼命哭,缩成一团。
欣晨:“妈妈,我害怕。”
我:“妈妈知道,妈妈陪着你。妈妈握着你的手,会不会好一点?”
欣晨:“妈妈,好疼。”
我帮她擦擦眼泪,说:“嗯。我们问问医生,能不能轻点儿。”
欣晨:“妈妈,我想回家。”
我:“妈妈也想家了,咱们一治完牙就回家。”
欣晨:“妈妈,我不想治牙了,我害怕呀。”
我紧紧地抱住她:“稍等一下,等你准备好了,咱们再继续。”
暂停一会儿后,她鼓足了勇气:“妈妈,我准备好了。”
我:“好,那你再躺上去。妈妈在这里陪着你。”我依然紧紧地抓住她的手。
欣晨:“妈妈,我还是害怕。”
我摸摸她的头,说:“妈妈突然想到,生你的时候,我也躺在床上,爸爸也是这样坐在床边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我还跟肚子里的你说:‘欣晨,我们一起加油。’当时我的肚子很疼,结果坚持了以下,嘣,你就生出来了。妈妈很开心,终于见到我最爱的欣晨小宝贝了。”
欣晨认真地听着,并暗暗给自己力量,最终完成了整个过程,没用麻药。
朱教练思路讲解
孩子的痛苦,父母无法力帮忙承担,只能靠她自己缓解。“我”陪伴她、鼓励她,顺利完成了补牙,再一次说明了“懂她、理解她”的伟大力量。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充满了困难和坎坷。
父母既不要逼着孩子往前冲,也不要让孩子直接放弃,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一直都在陪着他面对,一直都在给他们爱、支持和鼓励,如此孩子也就有了战胜痛苦和困难的力量。同时,无知的代价异常昂贵。孩子小时候不重视牙齿的体检,后续不仅会花很多钱,孩子还会遭受很多罪,因此发现孩子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尽早进行干预和防患。
摘自朱艳丽老师家庭教育书籍《24小时高效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