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深受中国古典诗歌或者说日本俳句影响的西方诗人不在少数,如吉尔伯特,庞德,特朗斯特罗姆等等,但是赖特的诗歌在这其中表现的是最为明显,我为什么这样说?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诗歌之中表现出来的澄明,而这里的澄明不仅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更多的还是一种思想上的境地,如意象上的豁朗,语境上的开阔,读他的诗歌就像是进入了一片幽静的世外桃源,尽管枝叶纵横交错,但是,它不会显得凌乱,雾瘴,相反它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灵感受,以及感官体验。也就是说它的诗歌既能启迪心灵,打开智慧,还能提供一种不一样的审美情趣,而这点和中国古典诗歌所要表达的如出一辙,甚至可以说同出一脉,或者说赖特的诗歌就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的一种继承,只不过加入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又或者说这都是人类情感上的共通之处,不存在谁借鉴谁。抛开其它,单纯的欣赏诗歌,他的诗歌和上边那几位诗人的诗歌在取“意”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庞德属于传统西方诗歌在“质”上的写作,吉尔伯特属于“中间型”写作者,而特朗斯特罗姆属于重“意”上的写作,这是三位诗人的区别,当然,赖特的诗歌写作范畴也在其中,但是,往细的划分,特朗斯特罗姆和赖特的诗歌写作又同属一类,这种写作被诗学家称之为“深度意象派”,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何况诗歌写作,两个诗人在写作上也有着泾渭分明的分界线,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重在“综合”,就像是一片枝叶繁茂的森林,有着横七竖八的小经,如果你不加以分辨,就会找不到出口,犹如他诗歌之中那些突如其来的,甚至稍显突兀的词语,以及恍惚之中的梦境。而赖特的诗简单多了,尽管也是一片森林,但它不需要你徘徊,驻足,望洋兴叹,只要你一读就能看到了那条通往澄明的小径,时间带走了一切,只留下了独属于赖特的留白,让我们在其中流连忘返。这就是以上几位深受东方诗歌传统影响的的区别。当然,相比较而言,特朗斯特罗姆和赖特最为深远,尤其赖特的诗歌美学。就像他这首诗歌,读后让人拍案叫绝。在我的头顶/我看到深棕色的蝴蝶安眠在黑色树干上/随风飘动如绿荫中的一片树叶/沿着空屋背后的山谷而下/牛铃彼此唱和去往午后的远方/我的右边/两棵松树间的阳光之田里/马匹去年的粪便闪耀如金色的石头/我倚身/傍晚来临/天色渐暗/一只猎鸡鹰飘过/寻找着家/我已浪费了自己的一生《在明尼苏达松岛,我躺在威廉.杜菲家农场的吊床上》。有点诗龄的写作者应该都知道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我知道这有点消极,但这就是事实,犹如宿命一般,我们谁都无法脱离,只有平静的去接受这个事实,就像赖特一样浪费掉自己的一生,徒悲叹,或者这也是诗人们最好的归宿。回到赖特的这首诗,可以说赖特的写作风格,特点等等都在此诗之中表现的淋淋尽致。首先我们一字一句的来看,再引申入诗人的写作特点,以及和上边几位诗人的最大特点。
二、
很久以前我就认定诗歌就是一门无用的手艺,尽管让我沉醉于其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我依然坚定当初的想法,我们选择了诗歌写作必然也就选择了失败的一生,而这种稍微带了点宿命般的情绪尤其在一些诗人晚年的作品上表现的更加的明显,就是说诗歌并非一门诚实的语言艺术。这种情绪在赖特这首诗上也有很好的体现,一个人写诗歌尤其一个本质意义上的诗人,在写作上他是没有目地的,甚至他自己也说不清自己为什么写作,可以说最初都是为了写作而写作。现在我们就来看赖特的这首诗歌,《在明尼苏达松岛,我躺在威廉.杜菲家农场的吊床上》。首先看题目,“明尼苏达松岛”肯定就是一个地名,如果我们不看诗歌就看题目,一定会认为这是一首愉快而轻松的诗,因为诗人说了自己在农场的吊床上,看上去非常的惬意,享受,这是我们看题目所能得出来的,就是一个诗人在农场上躺在吊床享受着大自然的风光,现在我们就来看正文,首先,第一节,前三句归为一节,我看更为恰当,因为这三句构成了一个画面,非常符合诗人当时所要表达的心境。在我的头顶,我看到深棕色的蝴蝶/安眠在黑色树干上/随风飘动如绿荫中的一片树叶。生活经历告诉我们,诗人此时肯定是朝上躺着的,因为这样他的视野才会开阔,思路才会明了,看到头顶上那只蝴蝶,在这里不用多想,这只蝴蝶在中代表着什么,其实没那么复杂,蝴蝶指代本意没其它深层内涵,唯一一点就是突出了生命感,让人不至于那么压抑,也没有缝隙的承接上了下一句,安眠在树干上,我个人感觉这个拟人用的非常的恰当,这样更能表现出万事万物融为一体的意境,所谓情景交融,就好像这只蝴蝶是从诗人身上长出来的,而这里这只蝴蝶或者又代表了诗人的另一重纬度,空间,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了中国的老庄之学。当然,诗歌本意处处表现出了一种轻快,愉悦感,舒畅感,但很不幸的是,我却在这里读到了另一重不合时宜的意思或一个词语,牢笼。当然,此时下定义为时尚早,我们接着往下看。沿着空屋背后的山谷而下/牛铃彼此唱和。这二句我想把它归为第二节,表面上看这一节平淡无奇,无非就构建了一个画面。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前二节看出了诗人运用了蒙太奇的艺术手法,没有逻辑性的给我们构建两幅大自然乡间画面,悠然自得。接着第三节,“去往午后的远方”。第三节就一句诗,而这句诗在整首诗歌当中意义非凡,按传统的分析法就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实说诗的前几节平淡无奇,循规蹈矩,毫无惊奇可言,是这句诗陡然之间让整首诗歌抬升一个台阶,拓宽了深度与厚度。这句诗非常有意思,我们还是一字一句分析,在读这句诗时,我在脑海中想到的是凡高的向日葵,甚至有种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只要你细细的赏析就会知道,这句诗并不那么简单,其实,这在前面几节诗歌之中也有迹可循,就是那条暗藏着的隐线,我们知道这首诗表面是非常轻快的,但暗线才是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午后的远方”,为什么不是早上而是午后?为什么不是此地而是远方,单能说生活在别处一句解清吗?不能。因为这才是诗人真正所要表达的,尽管接下来的一句,诗人又舒缓了语气。两棵松树间的阳光之田里/马匹去年的粪便闪耀如金色的石头。又是一帧欲言又止的画面,直到接下来的一节诗人才直抒胸怀,点名了主旨。我倚身/傍晚来临/天色渐暗/一只猎鸡鹰飘过/寻找着家。在分析这句诗前我们可以看看这首诗的一些技艺,以点画面,由远到近,因为诗人灵活的运用了这两种手法,才把这首诗空间,画面撑了起来,读起来更加的开阔,也增加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最后一句“我已浪费了自己的一生”,使得这种情绪更加的浓裂,就像黄昏的暮色,重新又让陷入了一种悲伤的情绪之中。读到这里我们才发现诗人的表面只是为了突出自己内心世界的心灵感受,外面的那些其实都不是我想要的,我只在乎我的内心,回到了诗人的那种宿命感,其实诗歌并不是那么重要,诗人更在意的抓住生活之中最为真实的体验,就像,一只蝴蝶,一群牛,归家的鹰。
三、
事实上赖特的诗歌大多保持了这样一种风格,他的诗歌不像前几位诗人的那样具有多端性,复杂性,革命性,虽然说几位诗人都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应该说在赖特的诗歌表现的更加的具体,可感,从而始终,这也决定了赖特几位诗人虽同出一脉,但诗歌风格却是千差万别,比如说庞德,他的诗风多变,非常具有革命性,而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相对而言表现的更为深邃,宁静,如果只从诗歌风格来看庞德可以算是一个源头,而赖特和特朗斯特罗姆就是两个分流,赖特的诗清秀,文雅,干净,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而特朗斯特罗姆的平稳,摄入度高,较多表现出了现代人的复杂性,当然,就诗歌艺术程度而言我个人觉得庞德的造诣要高于后两位,庞德是真正可以称之为开一代风气的大师,尤其在《诗章》中他的那种创造性被展现的淋漓尽致,甚至成为了现代诗歌写作的一个范本。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他必然敢为人先,尤其在诗歌写作之中,笼统一点讲也就是它的破坏力,然后就是他的创造力,构造力。现当下许多试验性的范本皆来源于他的诗歌理念,如,泛文本写作等等,我敢说他们最初的灵感皆来源于此。至于特朗斯特罗姆我前面也简单的谈过,此文不再赘述,因为他的诗歌也在三者之间是比较的明显的,后工业之下人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尽管这三位诗人在诗歌写作上各有其特点,但,总体上他们都被归为意象派诗人之中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