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的第三位参赛老师的课是李开慧老师执教的《游山西村》,这节课是我第二次听李老师的课,感觉到她的进步是最大的,这节课如果拿出来同一些多年经验的骨干教师相比,可能也不在他们水平之下,在这方面,我不禁想到作为一名教研员,对于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指导,如果能落实到位,给教师需要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引领,那么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一定会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成效。
看到李老师在课堂发生的变化,我感到欣慰之余,也感叹年轻真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更有突出的学习能力,只要学习,就有进步,就有变化。
首要变化是李老师的课上的从容自信了很多,她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和发言人次是三堂课中最多的,也是最充分的,体现出她对这节课准备非常充分,备课也很全面。更体现出教学理念转变,课堂就会有变化,教师关注学生活动设计了,学生的生命力就显现出来了,学生的学习就真实发生了,这是令人惊喜的变化。当然我也对自己能在其中起到一点积极作用感到自豪,教科研人员能将自己平时的研究思考融入到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其实也是对自己思考的内容是否有价值的一种印证。
其次是她的课前导入很接地气,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她从复习回顾学生小学学过的陆游的两首诗入手,温故而知新,导入新的诗歌学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期待。对于课题《游山西村》,询问学生你从标题中得出了什么信息?也符合学生学习诗歌的习惯。
其三是课堂教学理念把握很好,注意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活动具体深入,如第一个活动是观看朗诵诗歌视频,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接下来学生同桌相互讲讲诗歌大意,再指名讲大意,接下来让学生看三幅图画,哪幅图画和原诗内容最接近,再设计情境,安排学生完成为诗歌配画的任务,这都是用具体的学习活动来帮助学生实现对诗歌的理解。既是统编教材对课堂教学新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课堂上主体性地位的突出体现。任务驱动加上学习活动应该是现代新型课堂要求改变的核心任务,值得自豪的是李老师在这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可喜可贺!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她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有些随意,提问指向不明,或者说是不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精准的提问,例如她在让学生观看完朗读诗歌的视频后,问的问题是“这位朗诵者读的怎么样”,这个问题的指向有些模糊,也没有对于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引导,学生恐怕只能回答读的好,而不敢说读得不好。既然展示的是范读,当然读的好,因此不需要问读的如何,对于学生学习本首诗歌的学习目标而言,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从中听出了什么,或者值得模仿学习的是什么朗读方法,因此设问可以是“我们听过朗读之后,感受到了什么”或者“你从朗读者的精彩诵读中学到了哪些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这才是学习活动走向深入的具体表现,教师一定要目标明确而且坚定地带领学生前行在真实发生学习活动的道路上。
二是李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还不够自信,可能是看到其他参赛教师设计了为诗歌配画,并且上课的时候请学生展示画作,也想让自己的课堂有所呈现,孰不知这恰恰是教学比赛的大忌,比赛正是需要创新,需要和别人不一样,要体现自己独有的思想和设计,李老师原本设计让学生讲自己要配什么画,为什么要这么配,这都是真正的语文课,绘画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形象性特点的途径,与其让学生真的在课堂上绘画,还不如让学生说说自己打算画出的画面应该有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真的让学生在课堂上画画,那就不是语文课而是美术课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课堂实践过后,才能发现其中的得失,一来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二来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好的教学经验,让自己更自信。作为青年教师要敢于大胆思考,实践,方能走得更远。
三是李老师的课堂开始有了比较充分的师生对话,这是现在课堂上不少教师还难以达到的境界,但是在师生开展对话的时候,老师要更从容一些,要耐心倾听学生回答,思考学生的回答基于什么样的背景之下,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如果学生回答的不是自己的期待和预设,不要急于打断学生发言,多让其他学生互相评价补充,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再相机点拨指导,而不是单一的采用教师点评讲解,这样就可能做到教师少讲一些,精讲一些,学生就能有机会多讲一些,学生的学习就可以更充分,教师少讲一些话,也可以多思考怎么样能讲的更准确,更精炼,更对学生有帮助。教学的实效性也会更突出。
今天的听课札记写下来一气呵成,两篇合起来近万字,因为内心深处有一条河喷涌而出,作为一名教研员,能为一线教师带来些许支持,些许鼓励,些许只言片语的点拨,些许稍纵即逝的教学启示,那我的内心就充满了幸福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样的幸福感就是我们的工作价值所在,每次和一些学校教师共同研讨交流分享,之后看到老师们渴求改变的眼神不再困惑,对课堂教学实践不再迷茫,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力量,我就难以抑制自己这种用笔记下来的冲动。更让我兴奋的是和年轻人的交流也让我收获颇多,他们身上这股子好学的劲头也值得我学习,他们的提问也给我带来更多的新的思考,也激励我继续深入学习思考,曾有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的确如此,和三中的老师们共同进行了三次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有时候想哪里是他们在向我学习,更多的应该是我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深入钻研的专业精神,学习他们好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以开展持续活动引领教学水平提升的创新意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无止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一起徜徉在追求语文教学变革的幸福之路上,我们一起奋斗在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探索之路上,携手前行,静待花开,共享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