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9

戌二、一切善法(分二科) 亥一、徵

【云何名為一切善法?】

  前邊是第一科,說惡不善法;現在這裏第二科,說一切的善法。分兩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一切的善法呢?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出體性

【謂若彼對治:若蓋對治、若結對治。】
  「謂若彼對治:若蓋對治、若結對治。」這是出體性。「若彼對治」:就是「若彼」惡不善法的「對治」者,能消滅惡不善法的,那就是善法。那麼究竟是什麼呢?「若蓋對治、若結對治」:這是別說,前面「若彼對治」這句話是總說。分開來講呢,「若蓋對治」:就是五蓋,來對治五蓋的,這是善法。「若結對治」:這個結,前面解釋過。什麼叫做「結」?就是煩惱,煩惱能令你與苦惱和合名之為結。結者合也,與苦惱和合。當然是你若有煩惱,就能使令你與苦惱和合,這就叫做結。能對治結、能滅除煩惱的那個,那也是善法。但是這個地方有差別,《披尋記》上有解釋。下面第二科是例差別。

天二、例差別

【未生、已生,應知如前惡不善法。】

  「未生、已生」:這個善法,也有未生的善法、也有已生的善法。「應知如前惡不善法」中說:那就是「若未和合、未現在前,說名未生」的善法;「若已和合、已現在前,說名已生」的善法,也有這種差別。看《披尋記》。

《披尋記》九六八頁:

《謂若彼對治等者:貪毘奈耶、瞋毘奈耶、癡毘奈耶,如次對治貪、瞋、癡法,名彼對治。當知此是行時所起。若略、若舉、若不掉、若寂靜,如次對治若散、若下、若掉、若不寂靜諸法,名蓋對治。當知此是淨蓋地住時所起。若定、若善修、若善解脫,如次對治不定、不善修、不善解脫諸法,名結對治。當知此是淨煩惱地住時所起。》

  「謂若彼對治等者:貪毘奈耶、瞋毘奈耶、癡毘奈耶,如次對治貪、瞋、癡法,名彼對治,當知此是行時所起。」這個貪毘奈耶,「毘奈耶」:中國話就是滅、調伏,調伏這個貪、調伏這個瞋、調伏這個愚癡,因調伏而得滅除。「如次對治貪、瞋、癡法,名彼對治」:就是「對治貪、瞋、癡」的,那就叫做「彼對治」,那就是善法。

  「當知此是行時所起」:這是前面的文,我們學過了。這是「行時所起」,就是沒有入禪定,沒有入禪定的時候,你現起的這種善法。就是還沒有得禪定,但表面上也可能是靜坐了,但是還沒有得禪定。沒得禪定的時候,你這個時候就把這個貪瞋癡消滅了。消滅了呢,譬如說我現在修不淨觀,修不淨觀的時候也可以把心靜一靜,修奢摩他的止,但是實在沒有得定,心還是散亂;可也有作用,能把貪欲消除;這不淨觀常常地修,這個貪心就不起了,這是貪。

  這個瞋呢,修慈悲觀,修慈悲觀也就能滅除瞋心;修緣起觀呢,就能滅除愚癡,什麼叫做愚癡呢?就是不明白世間上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的,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有因緣就會現起,沒有因緣就不能現起。這個因緣是什麼呢?就是你的一念心。你的一念心願意這樣子,就出現了三惡道;你願意這樣子,那麼就出來人天的善法;你願意這樣子,那麼就出來出世間的三乘聖道;就是由你的一念心緣起一切法,一切唯心造,這叫做緣起。

  你這一念心是由你自己決定的,不是說是有上帝來強迫你怎麼地,不是,是你自己決定,這叫做緣起義。你不明白緣起,就叫做愚癡。修了緣起觀,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緣起就是這樣子。用這樣的觀法,就能滅除去粗顯的貪瞋癡,滅除去。「當知此是行時所起」。

  「若略、若舉、若不掉、若寂靜,如次對治若散、若下、若掉、若不寂靜諸法,名蓋對治。」這個「若略、若舉、若不掉、若寂靜」,略、舉、不掉、寂靜,這是四法;「如次」,如其次第來「對治若散」。這個「略」,有個寂靜的意思,也就是有止的意思,止觀的止的意思,就是如次對治「散亂」,不散亂就是有略的意思,心裏面能夠寂靜住,就是不散亂。這個「舉」是對治「下」,下就是沈沒了,就是惛沈睡眠,叫做下;現在這個舉,就是把沈沒的心把它發動起來,叫它努力去修止觀去,那叫做舉,心就不下了。

  「若掉」、「不掉」。這個掉動、掉舉:在過去、經驗可愛的境界,在心裏面又重新地攀緣,生起種種的貪心,叫做掉。現在說「不掉」,就是來對治這個掉,那當然這或者是用止來對治,或者是用觀來對治,令它不要掉舉。

  「若寂靜」、「若不寂靜」。前面說到惛沈、睡眠、掉舉,那麼這個不寂靜就指惡作說的。惡作,就是後悔;自己做錯了事以後後悔,後悔呢,心裏不寂靜;現在要寂靜,把這個後悔,也是用止觀把它消除去,就是寂靜了。

  「名蓋對治」:這是破除去五蓋,就是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個不寂靜,惡作和疑都包括在內,這就是名蓋對治。

  「當知此是淨蓋地住時所起」:這是淨蓋地,就應該是說,從九心住一直到未到地定,這個時候叫做淨蓋地。這個時候你的止觀的力量,能把五蓋破除了,達到了未到地定,在這個時候。「當知此是淨蓋地住時所起」,這是安住在奢摩他裏面;這個未到地定也可以說是止成就了,也可以說是「住」。

  「若定、若善修、若善解脫,如次對治不定、不善修、不善解脫諸法,名結對治。」這個時候,「當知此是淨煩惱地住時所起。」這個時候就是由未到地定,進一步得到色界四禪了,最少是色界四禪,在色界四禪裏邊的境界。「若定」:就是得到色界定了。「若善修」:得到色界定之後,初開始成就了色界定,得到了這樣的禪定的時候,這個禪定還不是十分的理想;你要繼續地善修,常常地入定,入、住、出。入定、住於定、從定裏面出來,這三個階段,常常地訓練之。時間久了,你這個禪定就自在了,要入定就能入定,要住在禪定裏面也可以隨心自在,要住多久就住多久,隨時也可以出定。若是你沒能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不自在,想要入定不能就入定;你想要住定,有的時候也非要出定不可;有時候想出定還不能出,就是有些不自在的事情;現在經過善修,這個定的功夫進步了,就是得大自在了。「若善修」。

  「若善解脫」:因為你得到色界四禪以後,在色界四禪裏面修四念住,就能解脫一切的惡不善法,解脫了一切的愛煩惱、見煩惱,最低限度達到阿羅漢的境界了。

  「如次對治不定」:那個定,能對治那個不定。這時候說那個不定,就是未到地定以下,都可以名之為不定。這個「不善修」:就是已經得到四禪,但你沒有善修,還不自在。「不善解脫諸法」:就是你得到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向了,還不能稱之為善解脫;你要繼續地在禪定裏面修四念住,才能斷除一切的愛煩惱、見煩惱,得阿羅漢,才能名為善解脫。

  「當知此是淨煩惱地住時所起」的境界:這個就是得到四禪以後,在四禪裏邊修四念住,這叫做淨煩惱地所起的。這樣子,前面說:「云何名為一切善法?謂若彼對治:若蓋對治、若結對治」,這幾句話的內容,應該是比較明白了是什麼意思。可是這裏邊也還有…在下文才能明白地多一點。
(2018.9.1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