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十分钟,看完这篇文章,解决你百分之九十关于拖延的问题。
致谢:本文受“RISA”邀请而写(赞赏199),保留版权,特此致谢!点题写作,请赞赏100元以上,并在文末留言点题,详情请阅读“我的美好只为你盛开”。
一件工作被同事一催再催,不到万不得已,拿不出来结果;本来说好的开始写作练习,却总也开始不了,看别人写得挺热闹,越看越没有动力;想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买好了一堆书,还有网上课,却总是没有时间;狠狠心办了一张健身卡,去了不到三次,就觉得难以为继,下次再想起来,有效期早已过了。
于是,问自己:我怎么总这么拖延?这样的病,该怎么治?据说,这叫“拖延症”,有好多的书专门针对这样问题的,迅速下单,买回来。买书容易,看书难,如果能那么容易就学习的,还有什么拖延症啊?
这可怎么办?
我也没有看过这些书,没有系统专门地研究过拖延症,并且认为,对于多数人来说没有必要如此煞有介事。如果你能花十分钟读完这篇文章,90%的人都能“愉快地”不拖延。
思想准备: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其中,一定会有一些人因为对自己的自信,总是会在最后时刻把事情做完。你给ta三天时间,一定是在第三天晚上交作业,你给十天,那就是第十天晚上了。
2.不要把所谓的拖延行为和“病症”联系在一起,更不要标签化。认为自己有病,并且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这种病就会成为一种合理化解释,并片面地任其发展,因为一般人找不到“专门”治疗拖延的大夫,所以有病无医,不了了之。或许有些人先天基因如此,但是请相信,作为正常人,关上一扇窗,又会打开一扇门。如果把目标放在拖延行为上,反倒会忽略天生优势,影响了我们正常地完成目标。
把这两点想通以后,找一件你最近拖着没做的事情来练手,找一张白纸,写出这件事,做好准备,我们开始解决这件事。
1.分析动力。在这件事的下面,罗列价值。
比如,之前会一些日语,想要继续学习提高。
价值1:多一门语言,感觉很酷。
价值2:日语有利于自己的外贸工作。
价值3:日语可以帮助自己打开另外一个世界。
……
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强烈程度,根据写出的这些价值,给这件事打分(0-10)。意愿度越强,分数越高。
问问自己:
如果一件事让你能够立刻开始行动,那至少需要多强的意愿度呢?
满分10分,需要至少几分,会让你立刻行动?
需要几分,会让你认为重要到一定会想办法持续进行?
需要几分,会让你认为这个阶段只有这一件事是最重要的?
再回来看看你给这件事的意愿度所打的分数,是属于哪一个档位的重要事件?
有时候,我们被一件件半途而废的事情搞得没有了自信。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并非自愿去做,而且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意愿,做不完,做不好,实属正常!分析动力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接纳那些本不想做的事情的无果而终,从而才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想做的事情上(最重要,最紧急)。至于意愿度不那么强的事情呢?如果有空就做,没空,索性放下。能力资源不能支撑目标的时候,易生贪婪,贪婪反过来吞噬信心。
有人说,那岂不是只做自己妥妥搞定的事,不会有什么成长了?非也。提高自己,本身就可以作为目标。只有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资源投入到并非自己真心意愿的方向上,才是贪婪。
放下不重要的;做意愿度强的;立刻开始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有动力,才会有行动。
到这里,你刚才写下的那件事,还希望继续做吗?
2.目标细化,计划详尽。
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节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算把一件事做完。而没有节点,没有阶段性总结,一件事没有终点和结束,我们一定会拖延。如果人生没有尽头,估计每个人做事也都会拖延,而死亡就是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我们学会珍惜。
目标不是一种感觉,不是说出来的愿景,是愿景细化出来的具体可达成事项。如果“我一定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就一定要有自己对于“优秀”的具体定义和达成时间;如果“我要提高日语水平”,那就一定要有对于水平提高之后的阶段性表现。总之,目标最后呈现的形式,一定是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人可以看得懂,做得来的细分结果。
围绕这些细化的目标,再制定可行的计划。关键点在于:计划与目标之间,一定是有可以达成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不是假设出来的,是求证出来的,可以是过来人的经验,也可以是自己在别的事情上的迁移。需要有这么一个效果,自己笃信:如此执行,会产生如此结果,达成如此目标。
到这里,你刚才希望继续做的事,可以细分目标了吗?可以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吗?
3.行动过程中的资源投入。
一旦决定做一件事,这件事一定是重要的,我们的期待也是做成功,而不是失败。但往往在真正执行的时候,我们又非常“小气”——时间、精力、金钱的投入都不足以支撑目标的实现。就像是把一个工程包给建筑商,总是拖欠工程款,又希望工程保质保量地如期完工,这怎么说都有点不合理,但是我们有时候就是这么搞自己的,反过来,又像抱怨建筑商拖欠工期一样抱怨自己有拖延症。
关于资源投入,我一般都会这么做:
对一件事的投入要达到认为重要程度的1.5倍。也就是说,资源的投入要超出事情本身重要性,资源投入的份量达到一个让自己心疼的程度。唯有如此,事情才会圆满而快速地结束,甚至超出自己的预期,不仅不是浪费,而且是最聪明的一种资源利用。
为了治疗持续的背疼,我从今年下决心要改善身体状况。于是,先是遍访医生,西医认为没有器官病变问题,无法治疗,那就找中医。确定一个可以信赖的中医,然后花三个月时间,一周五次去医院进行理疗,每次理疗从出发,到治疗结束,都要花去大概半天时间。治疗到症状缓解,我又开始健身,找到一个专业的康复教练,先花一万多买50节私教课,每周三次私教课,三次自己活动健身,每天花在健身上的时间是2小时,每周3-6次。如今健身不到三个月,效果明显,身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我每天都有大量的事情要做,每天早上或者前一天晚上,我都会把一天要做的事列出来,然后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在事情列表上,我会划出一条红线,红线之上的事情,必做,不管到多晚,红线之下的事,有时间就做。而那些必做的事,我一般都会留出我期待完成时间的3倍,而且是集中的、不被干扰的时间。比如,写作,基本每天一篇,我会要求自己尽量在早上写,因为早起不开机,家人还在睡,最少干扰。我写一篇文章时间大概是2小时,一旦在7点之前还没有写完,我就立刻调整当天计划,如果非要写作,我就会给自己留出6小时来。
自己永远是最大的资源,让这个资源最大化发挥作用的有效方式就是进入某种习惯轨道。习惯于拖延,习惯于最后时刻完成,习惯于低效,习惯于接受一个马马虎虎的结果,这都是习惯,习惯久了,就会认为是很自然的事情。同样地,习惯于自律,习惯于每事必达,习惯于持续优秀,习惯于认认真真,这同样会被一些人认为是很自然的事情。养成什么习惯,是可以选择的,关键是:刚开始的时候,让自己进入一种习惯的轨道。
我在前年写专栏的时候,每周一篇文章,很痛苦;去年写书的时候,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按期完成,反复写了几十万字,很痛苦;今年从3月份起,每周五篇原创,我倒慢慢习惯了,习惯写作,习惯学习。习惯的底层核心是意识,一种主动选择的意识,既然,这是我要的,那么,就要启动,就要持续。
我的健身教练告诉我,变速跑最累,因为变速的过程中身体要不断调整,适应不同节奏。习惯也是如此,所谓的优秀与不优秀之间,也没什么鸿沟,持续做,变成习惯,坚持并不是一件难事。人们最常见的,就是适应了慢速跑,或者快速跑而已。
到这里,你准备对制定好的计划做什么调整吗?准备投入多少资源?准备养成什么习惯?
4.构建一个可以督促自己系统。
万事俱备,可以开始了,在行动过程中,还需要有人来支持和监督自己实现目标。注意,这个督促系统可不是简单的群里打卡,完不成惩罚这么简单了。这些方法方便易行,也方便不行,一旦有人打破规则,就会有人跟进,慢慢地,一个群体里持续坚持的反倒成了少数。心理学里把这个叫做“破窗效应”。
所谓的系统,一定是要相互之间会有关联,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网状联系,而不是简单地遵守一些规则。我们之所以需要借助系统来完成我们的目标,是因为我们需要总在提醒自己做事情的目的,进而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我们个人的价值,这和我们内在的孤独相关。
于是,我们可以构建出最适合自己的系统,通过工作成果的交接,上下游关系,相互之间合作等等,来约束、监督自己,不拖延,能持续。比如,为了写作,我开辟微信公众号;为了坚持,我告诉小编,要每周五篇原创更新;为了写得开心,继而长远,我费劲心机,制造各种有趣的玩法,和读者产生互动,进而促进我持续写作。比如每天的赞赏语,比如设置赞赏点题,比如后台和留言读者的交流。
有意识地进入一个系统,把自己变成一个环节,系统的力量会推动自己前进。与工作流水线不同的是,这样的系统是自己的选择。
有时候,我也会拖延,而且,和很多人一样,越拖越不想做。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找到一个“休克点”。在这一天,停掉所有的事情,不管多重要,然后立刻开始,全力完成这件事。因为此时,这件事已经不是是否完成本身的重要性了,而是不能完成而让我产生的懈怠和不自信所带来的重要性。
我们总得学会和自己玩。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兴奋点,学会激励刺激自己,并且知道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学会管理自己。
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了信心,跃跃欲试了?
别着急,请冷静地再看一遍这篇文章,然后告诉自己:你是自己的主人,你会选择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然后愉快地接纳它。
越接纳,越愉快,越强大。
赞赏语:有收获,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