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6日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如果距离太近,贴在一起,那就无法与对方正面对话。
遇到了一些问题,各种顾及没有将其说开,那后果就是连朋友也没得做
有些情况下不进行课题分离而是干涉别人的课题会更加容易。例如孩子总是系不上鞋带,对繁忙的母亲而言,直接帮孩子系上要比等着孩子自己系上更快。但是,这种行为是一种干涉,是在剥夺孩子的课题。而且,反复干涉的结果会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让孩子在成长阶段就直接面对自己的选择,并不是家长直接去帮助选择。
直接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做法,自己理解的是帮助,其实这是在让孩子跳过面对困难时的思考与选择。
在孩子的角度,他学到了什么?
- 啊,一个问题出现了。然后自己发现和平时的经验相冲突,被有办法得到解决,怎么办?突然父母出现,问题解决。(原来自己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或者提醒其他人来发现问题)
好了,今后遇到问题他就会停下来等待,等待着问题的自己消失!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因为一心不想招人讨厌,所以就发誓忠诚于全部10个人,这就像陷入民粹主义的政治家一样,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当然,这种谎言不久后就会被拆穿,然后就会失去信用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痛苦。自然,继续撒谎的压力也超出想象。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个感觉算不上依靠,更像是标尺、规则),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要害怕被人讨厌。
并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这一点请不要误解。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自由这个状态以前想了几种,但是都感觉不对。比如,经济自由。思想的自由。行为的自由。
原来是方向有问题,自由的状态是对关系而言的。
就好像是一个飞在天上的风筝,总是有线在和地面连接,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如果线非常的多,那基本就没有什么活动范围可言了,连风都不需要了!
一味的在“点”上找答案,可以改变风筝的各种问题,但是不斩断连接的线,怎样的改变都不是自由。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当我下定修复关系之“决心”的时候,父亲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怎么看我、对我主动靠近他这件事持什么态度等,这些与我都毫无关系了。即使对方根本不想修复关系也无所谓。问题是我有没有下定决心,“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要将主动权放在“他人会按照剧本来演”的憧憬里。任何事情都不要。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解释的很到位,没啥记录的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非常在意别人评价的人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吗?虽然如此竭尽全力地在迎合他人?!
“为他人而活”的人其实根本就不在意他人!多神奇。
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遇到了问题,从哪里的声音来得到建议?
体验来自共同体的降维打击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如果关系的存在与否是一个人就可以决定的事情,那这个关系就是不健康的。
1月19日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请你考虑一下表扬这种行为的实质。例如,假设我赞美你,说“不错嘛,你做得很好”。你不觉得这种话有些别扭吗?
那句“不错嘛,你做得很好”中所包含的俯视般的语感让人不愉快。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有的母亲会赞美帮忙准备晚饭的孩子说“你真了不起”。但是,如果是丈夫做了同样的事情则一般不会表扬说“你真了不起”吧。
青年:哈哈,的确如此。
哲人:也就是说,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话表扬孩子的母亲无意之中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你刚才提到的训练的事情正好象征了一种“表扬”背后的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有鼓励才有勇气
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呢?
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理所应当的“为了你好”,就是一种歧视
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不是能力问题,纯粹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首先应该找回受挫的勇气。
酒驾遇到警察逃跑的状态,后果严重的不能承受吗?不是,但依然跑了。
事情可以选择做,什么事情都可以(这是个人选择的自由)但是也要考虑到事情的结果,是否是可以面对的。是死亡,破产,身败名裂等是不是都无所谓,但是不能在面对它的时候才退缩了。
(所以不要喝酒,上头,理由大家都知道,但是被强制性的接受,这次的冲动真的有意思吗?如果真酒后得到了一样的决定,那可以在清醒以后继续自己的行为,至少这个时候还可以安排一下后果出现之前的事情。是不是方便很多)
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请你好好记住这一点。
有价值就有勇气
§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以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真诚的“谢谢”份量竟如此之重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从什么地方找到自己的价值(重要的是需要是自己认为的),如果实在找不到,也不需要沮丧,反而值得恭喜。因为这一次的分析,找到了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的事情了,对比无头苍蝇一样的努力,这不是值得恭喜的事情吗?
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
“我对共同体有用”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关键的点是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它不能是和定理一样,是其他人的诉说被我们听到的)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即使你在团体里面什么也没有付出,但是只扮演中间连接的角色,这就是价值!(看一下现在的互联网平台,还不明白吗?)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用“行为”标准来看待他人,也就是那个人“做了什么”这一次元。的确,按照这个标准来考虑的话,卧病在床的老人只能靠别人照顾,看上去似乎是没有什么用。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 假设您母亲遇到了交通事故,而且陷入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这个时候,你根本不会考虑母亲“做了什么”之类的问题,你会感到只要母亲活下来就无比高兴,只要今天母亲还活着就谢天谢地。
学习、运动样样满分,然后上好大学、进大公司。如果跟这种——根本不存在的——理想的孩子形象相比,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种种不满。从理想形象的100分中一点一点地扣分。这正是“评价”的想法。
不要这样,而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如何使用“存在”的视角去看待他人?
- 孩子从无到有的行为引起的喜悦就是存在。比如叫爸爸妈妈,可以站起来了,表示爱意的行为。
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应该发生的事情总会发生,不会因为个人意志改变结果。退缩的结果只是第一个被历史铭记的人换了一个罢了。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青年:您是说在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中只能选择一种?
哲人:是的。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底层的关系模式只能选择一种,是抬起头来说话,还是一直赞同他人的想法。这里面只能选一个,是改变的时候了,可能刚刚开始会很不习惯,比如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头脑里演练即将表达出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