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班主任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呢,就和孩子们展开讨论:孔融身上有什么美德?我们要怎样向孔融学习?
故事反反复复读了五、六遍,孔融让梨的经过,孩子们也了然于心了,于是,班主任开始提问:“孔融为什么要把梨让给哥哥吃?”
小朋友们说:“因为哥哥比他大,孔融要尊敬兄长。”
“那为什么要让给弟弟吃呢?”班主任又问。
“因为弟弟比他小,孔融要爱护弟弟。”孩子们又准确地回答了故事里的内容。
听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孔融好累,他既要尊敬兄长,又要爱护弟弟,要知道,他也是个孩子呀!并且他还只有四岁!
“那你们以后在家里吃水果的时候要怎样?”班主任又问,并且开始一个一个地问了。
有的小朋友说让给哥哥姐姐吃,有的小朋友说让给弟弟妹妹吃,他们真的会那样吗?我有些怀疑。只有一个小朋友说,他要和哥哥都吃大的,其实,我觉得他说出了他的真心话。
“那如果只有一个大的呢?”班主任笑着问,有些不依不饶。
那个孩子站在那里有些不知所措,如果只有一个大的,这个问题真的还不好处理,自己吃大的,今天这个故事就白听了,自己吃小的,心里又不愿意。
突然觉得,其实这个问题不单是孩子不好处理,大人也不好处理,当然,对于大人来说,这个“梨”就更大一些了。
孔融因为让梨而出名了,然后又接二连三地做了一些别人都不敢做的事情,最后他的孩子留下一句“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而流传千古。
孔融因为让梨而被褒奖、被夸赞,以至于所有人都因为他的让梨而礼让他三分,对他另眼相看,他最后惹火上身和他四岁时让梨出名有关系么?他的一生到底是算是他敢说敢做?还是无限膨胀到最后无法无天?
其实孔融在兄弟姐妹中,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按照他的那个谦让法则,那个最小的梨,不管怎么轮,也轮不到孔融吃。
所以,在这个故事里,只有孔融一个人具有“谦让”的美德,其余的兄弟姐妹都是不具备这个美德的,因为他们都没有阻止孔融吃那个最小的梨。
听着那个孩子的回答,我突然觉得这个故事的逻辑多少有些道德绑架的嫌疑,有些行不通,经不起推敲,因为在他的那一套法则里,遵守法则就意味着吃亏。那孔融要怎样回答才算说得通呢?
孔融让梨是美德,是值得提倡的,问题就是,他为什么要让梨呢?这个“为什么”就太复杂了。
也有一种可能,当时的孔融并没有回答的那么头头是道,他只是觉得他的胃只能装下那个小点儿的梨,其它很多细节都是别人在传颂时编撰的。
就像我们班上的很多小朋友在端饭时都挑碗里没有肉的,这个我可以保证,他们是因为不喜欢吃肉,而不是谦让。
或者孔融可以这样回答:“因为我是最先拿的,我就不能拿最大的。”
今天好像都是扯的闲话。
20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