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的重点是“育”。当父母的没有不望子成龙的,教育也确实是天底下最难的一项任务,尤其是父母这一职业。无论是否“持证上岗”,我们都需要面临太多的挑战。而《教师:挑战》的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记录告诉我们:面对挑战时需要我们用心,用爱,更需要“阳光”和“雨露”。
生活中多一些赏识和赞美,少一些苛刻和要求,爱的“阳光”更充足。孩子在成长,每天都会有变化。父母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那些积极的变化,那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基础。一切正面的积极表现,都值得及时给与的鼓励。只要在细节中给予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做的更好。比如,几天夸奖他字写的好,明天他就会写的更好等。在受到赞赏时,孩子不仅心情愉悦,而且懂得了对与错,明白了反对与提倡的方面。这样,比直接说效果更好。
在现实中,很多父母的视角仍旧停留在分数上。往往忽略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导致孩子心理上的叛逆和压抑。经常听到有些家长这样说:“和孩子只要不谈学习,其他都能聊下去。”这恐怕不是一个家庭的现状,用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尺度实在是太狭窄。其实,父母不仅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还应该是最好的朋友。连共同语言都没有了,称得上是朋友吗?在孩子的成长中有许多不受大人控制的小“故事”,我们应当坦然接受并积极引导。人无完人,不完美才完美。父母每天付出几分钟的赏识与赞美,换来的将是让人宽慰的一天、一个月、一年……
成长中多一些关注和理解,少一些应付和忽视,爱的“雨露”更滋润。枯燥的生活会让成年人感到厌倦,孩子更是如此。厌倦的情绪会让人无精打采,做事马马虎虎,进而形成心理上的疲劳。若是父母发现孩子已经有心理疲劳的迹象,就应该及时的帮助孩子放松,多让孩子感受生活的乐趣。有的时候,身体疲劳的减轻也有助于心理疲劳的缓解。而不是监督和催促孩子继续去完成疲劳中的任务。许多事例已经证明,当孩子的情态不佳时,效率会明显降低。所以,在平日里要多关注孩子的状态。在平日的生活中多挖掘孩子的兴趣,让他摆脱疲劳的状态重新燃放出活力,这是最重要的。
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是有主见的,我们要支持和理解。而不是一味的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无论事情的做与不做,做的好与不好,都有他们自己的理由。许多家长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回报,那只是因为他们很少去理解孩子,总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时间长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会越来越远。我们不妨心胸宽阔一些,包容的力度再大一些。只有理解并读懂了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小世界。
另外,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多一些坦诚和沟通,少一些埋怨和啰嗦,“阳光”和“雨露”会更“刚劲”。孩子如幼苗,如花朵,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请父母行动起来,多给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