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湖湘文化也随之进入了转型期。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里,当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时,其特征较为明显。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湖湘文化汇入到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文化中,成为这一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交通的日渐发达,信息交流的日渐便利,人口流动加快,使湖湘文化计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它已经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意识形态和制度文化方面,它不可能脱离国家的共同特征。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
但是,湖湘文化终究是在几千上万年三湘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反映了湖南地域的精神生产能力与精神成果,它深深地融入到三湘儿女的血脉之中。
因此,即使是在新文化中,它的行为文化,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特征,甚至意识形态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物态产品等,都还保留着地域的特征。
这样,其主体是全国统一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但又时时处处显露出自身的地域文化特征。
当代湖南人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激情、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敢为人先的气魄在继续发扬。湖湘儿女一直以高度的热情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前途,并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湖南各界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报名参军参战人数一时达到40000多人,许多家长踊跃支持子女先生祖国。各地纷纷成立抗美援朝分会,开展各项活动。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湘籍战士的英雄事迹更是不可胜数。
1951年四月,湖南投票和签名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人数达2000多万,占全省人口的65%以上。为响应国家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学生们捐出伙食费、摆小摊的微薄收入、全省共捐出飞机132架,超过原计划32%;还捐出慰问金和20多万件慰问品。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湖南为了支持国家的工业建设,尽管本省工业发展缓慢,但仍自觉地担当其中国“粮库”的角色。
在几十年中,湖南涌现出一大批以雷锋为代表的英模人物,他们在对待个人与国家、人民的关系上,在小我和大我之间,总是把国家和人民放在了首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宁愿做出自我牺牲,树立了在和平环境下高尚人生观、价值观的典范。
湖湘儿女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精神更是随处可见。1950年,湖南8000名女青年报名参军,西上天山,在荒凉的戈壁滩拓荒创业,为屯垦戍边付出了自已宝贵的青春。
1960年初,30000多名湖湘儿女听从祖国的号召,告别世代生活的家乡和亲人,千里迢迢来到云南边陲安家落户,披荆斩棘,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和橡胶,创造了橡胶北移以及世界最高产量两项世界奇迹。
改革开放后,湖南出现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在经济建设大发展的同时,思想文化建设得到空前发展,文艺湘军、体育湘军、出版湘军、广电湘军等创造了一项项荣誉,再次引起全国瞩目。
湖南人民创造的文化成果相当丰富,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代都得到了保留,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和发展,例如,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地方戏剧、曲艺,反映湖湘傩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如湘绣、陶瓷、印染剪纸、版画、竹木藤草编织等。
同时,湖南地方和民族的生活习惯、生产与行业风俗、社会礼仪和宗教信仰,也都保留了大量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