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学区房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绩,但实际上学区房真能帮助孩子提升成绩吗?
和一个同学通电话,她在为家里的二宝入小学烦恼。原因很简单,离家近的小学在她看来教学质量差,老师水平有限,同时学校也不是重点小学。
老大已经在那里上废了,老二总要精心挑选一番,只是选中的小学,房子不在人家的招生片区,而且学位紧张,没有房子基本无望。她想在那边买学区房,老公觉得她纯是瞎折腾,孩子不是那块料,在那里都一样。还略带自嘲地说“智商不够,去哪里改命?”
同学很不认命,认为学区房能改命,老公不置可否,两口子谁也说不服谁,但孩子的入学不等人,急得她快要从电话那端蹦过来了。我也没有好的建议,挂了电话却一直在想到底是智商决定孩子的成绩还是学区房决定孩子的生死呢?
先说智商。智商这个事情基本先天遗传,改变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爹妈智商高,孩子都可能是个普通人,何况爹妈都没有那个智商,孩子开挂的几率基本为零。
2021年一段有很火的北大教授吐槽自己的学渣女儿的视频。他自己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任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其夫人也是北大高才生。两个学霸的孩子却是个学渣,班级倒数第一,不说他不敢相信,旁人也不能相信,但这就是事实,他在视频中聊起女儿的学渣属性颇为无奈。
我教她改天,她叫我认命。
焦虑到睡不着。
这就是天道,没办法。
所以,智商这个东西,遗传占大部分,也有那突发事件。但智商高就一定可以有优秀的成绩吗?最近研读的《孩子受益一生的专注力训练》一书里作者介绍了一个例子。
一个智商高达140的孩子,是作者所做过智力测验中得分最高的。然而这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成绩不佳,后来也只考了一个大专,工作后也没有什么大成就。他的短板就是做事不够专心,做什么事情无法专心投入,学习状态跟不上智商,智商无法被充分开发利用,最后天才也被埋没。
智商不是孩子成绩差距的关键因素,学区房就是吗?优等的师资力量,优等的教育资源,确实是孩子学习的助力。但学区房也只能是一个助力,它能够给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它依旧无法让一个上课仅能专心听讲10分钟的孩子把整堂课都专心听完。
一个上课只能专心听讲10分钟的孩子,你把他放在学区房的重点班里也一样只能专心听讲10钟,不会因为这是学区房重点班他就能专心听讲40分钟。放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成绩该上不去照样上不去。
学区房可以是孩子成绩提升的加分项,成为孩子成绩提升的助力,却也无法成为孩子成绩提升的关键因素。学区房有条件可以考虑,没条件真的没有必要硬上,鸡娃的成本如果超出家庭承受范围,那就不是鸡娃了。
最近一直在看专注力训练方面的书,昨晚和儿子聊天也说起上课的专注效果,他给自己上课打分说可以专心听25~30分钟左右,喜欢的语文可以坚持的时间长一些,但也很难做到整堂课。
事实上他不是不想听一整堂课,他不是不愿好好学,是不能。他的成绩属于中上水平,一直努力向上却进步不大。现在看来,他的专注力不够才是影响他成绩提升的关键。
平时作业学校完成大部分,回家只做一小部分,他能专注的在自己屋子里持续30分钟,一旦外界有干扰声音,立刻就从屋子里出来。其实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现在临近期末,他和我商量他学习的时候尽量不要有大声音。
《孩子受益一生的专注力训练》一书中还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智商129的孩子,人生轨迹如开挂一般“辉煌”:中学上的是人大附中天才班,后保送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班,大学毕业后又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不仅学习好,玩起来也是高手。踢足球、玩游戏样样精通。大家都说他是天才,和智商140的那个孩子不同的是,他只要坐到书桌前学习,就会专注投入忘记学习以外的一切,他充分诠释了高效学习的样子:抓紧学习时的每一分钟,而不是抓紧每一分钟学习。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说:“专注力比智商更能影响一个人的终身成就。”所以真正拉开孩子成绩差距的关键,不是智商也不是学区房,是孩子优秀的、完全忘我的专注力。
(图片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