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的教育理论、教学实践起着深远的影响。关于孔子对教学方法的论述,至今值得我们后人学习领悟。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只凭一时的行为做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把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应当重视行动。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在教学上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然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在《论语》这部著作中,还记录了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主张,道出了复习旧知与学习新知的重要性。
虽然已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但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在现在仍然熠熠生辉,对我们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在班级化的教学使老师们往往忽视对学生的个体关注,忽视对学生“因材施教”,导致有的学生没有被给予足够的关照,从而早早失去学习的兴趣。“温故而知新”虽然我们大家都比较重视,但却缺乏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创新,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复习上,而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旧知与新知有效结合起来对学生给予引导,如何在启发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我们都能获得启示与指引……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我们教师的典范。从这位大教育家身上,有我学不完的教育智慧,读《论语》,读孔子,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