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两大部分:“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探讨如何学会用认知驱动自己,去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其中我感触很大的一个部分:态度-行为-结果
态度影响行为,行为影响结果。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同学们都只能在家学习,其中读者“点点”发来了自己的困扰,他说:“我家楼上的脚步声比较大,而且她家里有小孩,拉椅子的声音也非常响。和她交流也没有效果。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她家的拉椅子声都是故意的……每次一听到这些声音我就感觉很无力,不想继续学习,请问你对我的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正好那几天作者在读《思维的囚徒》,里面提到“十大积极结果练习”。于是作者对他说:“如果你希望有所改变,那就试着写下楼上脚步声的10个好处吧。”给他做了个示范:“你可以把椅子声和脚步声解读为‘这家的孩子真活泼呀’,或者‘还好疫情得到了控制,不然整个世界会安静得一点声音都没有,那就太可怕了,所以能听到人的脚步声真好’……”
“点点”的情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尽管现实环境并没有任何改变。如果不改变态度,他就会一直处于烦躁和抱怨中,可能使自己的成绩在痛苦中持续下滑;而他现在可以笑对噪声,聚焦学习,甚至还能刻意锻炼自己抗干扰的能力。
所以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静,要在这种时候审视自己的态度和选择,要想方设法找到积极的一面。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我们的行为则会影响现实结果。
《深度工作》一书中也表达过类似观点:“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我们选择去关注哪些事物、忽略哪些事物,会对我们的生活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要保持乐观的原因,只有态度和信念改变了,事情才会朝好的方向转变。
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境,最终我们都是有选择权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所以,困境就是我们成长、改变的分水岭,而成长、改变也是我们和困境争夺选择权的较量;放弃选择,我们就会成为困境的囚徒;坚守选择,困难也会向我们俯首称臣。
我们的态度、观念、思维又受什么影响呢?学习新知是重要的因素,还有一个极为重要却很可能被我们忽视的因素是语言。
人们往往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即我们心里想什么,嘴里才会说什么。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嘴里说的,也会影响我们心里的想法。
语言和思维之间其实是双向车道,而非单向车道。如果你知道自己还可以在思维和语言之间“逆向行驶”,你的生活就会多出很多主动的选择。
比如“我买不起”,转换成“我怎样才能买得起”。
稻盛和夫强迫自己在遇到坏事或灾难时说声谢谢,如果不这么做,那他的思维就很可能会被糟糕的情绪束缚,然后陷入怨天尤人的境地。可见,刻意运用语言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使用,遇到困难时如果说“我做不到”,这种绝对化的语言会无意间关闭我们大脑的能动性,让自己不再思考如何克服困难。而如果我们将这句话换成“我暂时还做不到”这样的开放性语言,就会暗示一种未来的可能性,让自己暗暗树立实现目标的信心。语言学家本杰明.沃尔夫说:“语言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思维内容。”德国最大的连锁超市奥乐齐(ALDI)的创始人也说:“改变你的语言,就会改变你的想法。
所以,请时刻觉知并审视自己的语言: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说积极的话,不说消极的话;
无论遇到什么人物,说和善的话,不说刻薄的话;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说开放的话,不说绝对的话……
这并不难做到,只要我们经常提醒,刻意练习,它就能把我们带向美好的人生。毕竟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第一个听到的人是自己。听得多了,我们自己也就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