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从28页到54页,年初一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越读越觉得能引起我的共鸣。作者花了26页来告诉我们读者为什么要大声朗读?也就是大声朗读到底有何功效,推崇大声朗读的目的何在?
一开始,作者由一组全美学生阅读成绩报告的调查数据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幼儿园时学生们对阅读有着百分百的兴趣,而当长到18岁时,竟然失去了四分之三潜在的终身阅读者?“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那些毕业后仍然愿意阅读以及自学的人,但学生并没有成为那样的人,这就是对学校教育最严厉的控诉”。作者的这段话我认为值得每一位老师和校长反思。作者列举的调查数据还有很多,有一半的美国人不阅读。我写道:中国估计更少。是的,中国人口众多,但是就从我们自己身边来看,会自觉阅读的人(包括老师和家长)也是寥寥无几。什么原因导致一半美国人和众多的国人不爱阅读呢?手机、网络的普及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美国在1983年成立了阅读委员会,因为美国教育部对学校的成绩感到震惊。这让我很佩服美国人,说明他们已经早早意识到了阅读是多么的重要。学校的课程的每一项内容都根植于阅读,阅读是所有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核心,他们已经行成了这样的共识。不知道我们中国的教育部有没有意识到,或者有没有这样的机构成立。阅读委员会认为: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唯一且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为孩子大声朗读。朗读应该在各年级都进行。朗读不只在家庭中有效,在课堂里也成果非凡。朗读比试卷、家庭作业、评估表、读书报告和识字卡片更重要。说实话,读此书之前,我真没这样的意识。但是越读到后面越发现原来我的思想是有多狭隘。阅读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呢?你读得越多理解力就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我家小宽的阅读数量不算很多,但他爱读科学类、地理类的书籍,有段时间对各种车标、各国国旗很感兴趣,一到书店就看这些书,我虽然觉得他有点“不学无术”,但是课外知道的东西还真多了许多。幼儿园时,还把老师给考倒了(节日悬挂各国国旗,问老师哪个国家的)。读小学了,有一次,老师问有哪些少数民族,他也知道一些。通过一年级一个学期读下来,我发现他的理解能力还是不差的,语文阅读题,数学应用题,其实都是考察孩子的阅读理解力。但是,他对自主阅读还很欠缺,常常是一种应付状态,我也不知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也许还要再深入阅读《朗读手册》,才能为我指点迷津。
作者在第一章还举出很多支持大声朗读的证据。两千多年前,《塔木德经》中就告诫犹太父亲,应该让孩子坐在自己的大腿上,为他们朗读。一千年后,基督修道院生活指南《圣本笃会规》第38章规定,就餐时必须保持安静,只有修道士可以对就餐者大声朗读特定的话语。还有19世纪一个卷烟厂里,有一个专门的朗读者坐在升降台上为工人们朗读,让工作不那么单调。在整个古巴,所有的工厂都有朗读者。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都初中二年级时,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一个四十多岁任教社会的男老师)每天晚自修上课前都会让我们班一个朗诵能力好的同学为我们读书,我还记得那本书是《高山下的花环》,这类书籍应该是我们班主任老师比较爱看的,我反正我只记得一个书名,里面的内容除了知道是战争年代的故事其余毫无印象。其实,现在想起来,我们班主任对阅读还是很重视的,那时候他就已经知道培养学生听故事的能力,为学生朗读经典,只是可能选的内容不太符合我的胃口。或许他也读过这本《朗读手册》?
我在自己班上也尝试过一段时间,每天中午为学生读《爱丽丝漫游仙境》。但是很惭愧,我没怎么为自己的孩子朗读,很小的时候曾经带着他读古诗,也买过一些童话书,想读给他听,可是因为自己白天工作疲累,嗓子极度不适,都用手机录音代替,可是时间一长,我发现他不会听,或者是没兴趣听,我也便放弃了。所幸的是,读小学后,小宽越来越喜欢听故事,每晚睡前主动要求听故事,《西游记》、《水浒传》都已经听了一遍了,现在在听《超级西游记》,不过我还没有尝试书中的做法:大声为孩子朗读。我用喜马拉雅APP,因为我觉得里面的老师讲得更生动。
但是,当我读到第45页,我不禁产生了这样的念头:要为孩子大声朗读。作者说所有的语言艺术都来源于听力词汇——因此需要有人来填满孩子的听力词汇库。另外,通过读故事,你为孩子补充了必需的背景知识,帮助他去理解身边并不常见的事物——例如战争、鲸鱼,或者火车头。何为背景知识?比如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和动物园,参观名胜古迹,出国旅行,或者去郊外露营,孩子甚至不用特意学习就可以积累大量的背景知识。我是一个爱玩的人,孩子爸喜静,不爱挪窝,所以经常是我一个人带娃出去旅行,近两年时间,母子俩短途的去过乌镇、兰溪地下长河,长途的刚刚去了南京,我有这样一个习惯,去一个城市,博物馆和知名大学是必须去的。增长见识和阅读同样重要,并且正如书中所说,旅行可以积累孩子的背景知识。并且最终帮助他们理解正在阅读的东西。
该章节还有一个十分适合校长看的案例(我甚至想推荐我们校长看这本书)。说的是波士顿一个校长欧尼尔的事迹。这里不再赘述,详见第51、52页。
现在的人都很忙,好像有句印在小孩衣服背面的广告词:我很忙,忙着可爱,忙着长大。的确是的,如今人们过得好像一天的时间从24小时压缩成了18小时一样。但是,有位修女的忠告是:“即使最忙的人也会为他们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挤出时间”。如果你真的在乎孩子和他们的未来,那就请你挤出时间。鲁迅先生不是说了吗:“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
作者还有数据证明一个人年轻时词汇量越大,思维越缜密,晚年受到阿尔茨海默症损害甚至患上该病的可能性越小。也就是说,你书读得越多,知识储备量越大,越不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为什么要大声朗读?现在是不是越来越清晰?让我们一起,给孩子朗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