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是点灯的第59天。
最近在准备英语四级,做下这个决定也是受《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这门课的启发。
今天的点灯,就分享一下我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门课的主理人许岑。
①他是一个有效学习的高手。
②27岁学吉他,两年时间演奏出世界最难的吉他曲。
③初、高中英语没及过格,大学轻松过四六级,并且考了雅思,到英国留学,获得媒体管理硕士学位。回国后,成为雅思名师。
④罗永浩的御用幻灯片设计师。
⑤大学毕业前,内向到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33岁成为授课专家兼网红。
⑥他的《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在得到已有298407人购买并加入学习。
由于这门课是在前几天学的,所以记得还比较清,现在我凭着回忆想一下他到底讲了些什么。
①两种学习模式。
自然主义学习和结构主义学习。
自然主义学习是针对语言、乐器等的学习,需要长期积累、以量取胜的学习。
我个人比较认同,包括像阅读、写作这种语言文字应用类的学习,都是比较碎片化的、需要不断积累、以量取胜的、自然主义型的学习。
结构主义学习是针对像数学、物理学、经济学、金融学这类学科的学习。像这类学科必须从基础开始逐步向高处攀升,具有结构化的性质,不知道1+1等于几就别提学什么微分方程定积分。
启发:治什么病就用什么药。
想学数学物理学这类学科,要用结构主义的学习方式,如果没有基础就必须从头开始学;
而像学英语、书法等等,要用自然主义的学习方式,就是想到达哪里就从哪里开始,想考四级就做四级真题,想读英文原著就直接读英文原著,想练王羲之就直接找本字帖模仿,重在积累,以量取胜。
而像学习本身也是如此,偏向于自然主义。忘了是罗胖说的还是王烁说的,要做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有草就往哪跑,吃完再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②如何克服拖延症?
学习最大的天敌,莫过于就是我们的拖延症。
当然,你会发现我们在一些事情上总会拖延,而在另外一些事情上从来不会。
比如我叭,像看书和学习得到里的七七八八的知识,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拖延。一大早没什么事就可以坐在楼上一直看书,听得到随时打开手机随时就可以开始。
而像学习英语、做真题、背单词,本来从刚放寒假就想着要开始,结果一直拖到现在。
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我对书和得到很感兴趣,每次都会为get到一些新东西而感到内心的愉悦。而对英语,一想到要做那该死的题就头痛,烦的要命。
那么这样一来,如果我要学好英语并且克服在学英语上的拖延,就先得培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了。
这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不过许岑在课程里提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他是这样说的:
我们一生当中不可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怎么把自己不喜欢,却必须要做的事给做了,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
事实上的确如此,话说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兴趣比较广泛的人,什么知识都会接触一些,各种类型的书都会看一些,但是这还是没法避免有一些事情我是实在来不了兴趣。
就比如编程、比如英语、比如学校里那些七七八八的课以及七七八八的作业。而这些七七八八的事我又不得不做。
按许岑说的,要想办法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那么有什么办法呢?
课程里我认为比较靠谱的几个法子。
①用任务驱动。
先主动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就比如我说要过四级。然后再设定每天要做的任务。
有任务在身,行动就有了个被束缚的框架,也可以说有一个准确的方向。自己就能够主动去避免被其他一些事物所干扰。
②使任务严峻化。
给自己设定了任务,但可能还是避免不了自己会去偷懒去拖延。这时候就可以让任务变得严峻起来,使自己不得不去做。
一般来说,人有两种趋向,一是避免痛苦,二是追求愉悦。
那么这样一来,可以将任务这样子去“严峻化”,让不完成这些任务的后果痛苦起来。
比如当众保证自己要去完成这些任务,人是一个要面子怕羞怕出丑的动物,这样一来,为了避免在人群中出丑,自己就会想尽办法把任务完成。
③营造仪式感。
在知识春晚里创意设计师房海滨说过,所谓的仪式感,就是让此刻变得与众不同。
人更愿意和那些对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相处,人更愿意做对自己与众不同的事,而比起学习模仿别人,人其实更愿意创造一个独特的自己。
也就是说,当一件事具有了仪式感,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性,人更愿意去做。
这里所说的仪式感,总结来看,有两方面,一是让事情本身具有仪式感,二是让做事的过程具有仪式感。
第一点,让事情本身具有仪式感。
a.将事情任务化、将任务严峻化。
第二点,让做事的过程具有仪式感。
a.一个特殊的地点。
比如我喜欢一个人坐在家里的楼顶上看书和学习。
b.昂贵的学习工具。
贵的东西花了钱的东西往往更具有仪式感,事实上比起一块钱买的资料和一百块买的资料,人更愿意看那一百块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营造仪式感的方法,总之核心要素就是一点,让那件事显得更加与众不同,更具有仪式感。
④训练专注力。
想要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自然得保持高度专注。这里也有一些建议和方法。
a.保证高质量的睡眠。
b.好好吃饭。
c.锻炼身体。
这三点尤其前面两点,至关重要,因为好的精力是保持专注的前提。
在保证高质量睡眠上,我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使用射灯。
这里的射灯是指在夜里使用那种照射范围比较小的射灯。
e.营造仪式感。
在课程里,营造仪式感被放在了训练专注力的一栏。
除此之外,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就是,要保持专注,得尽量避免干扰。比如尽量把手机放得远远的,或者干脆锁起来,比如环境太嘈杂可以戴上耳机。
在《了不起的我》里也有提到“环境场”的概念,也就是说保持专注可以去那些学习氛围比较强的地方。
在课程里,许岑提到的训练专注力,是从衣食住行中,也就是从我们的生活中训练专注力。这跟《正念的力量》提到的“正念”的方法,也许有异曲同工之处。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好好走路,将注意力拉回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可以达到提高专注力的效果。不过在这一点上,可能只是课程主理人的个人经验,还有待验证。
给自己制造反馈。
拖延症克服了,接着一个问题就来了,如何让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持续精进呢?
这里同样有了一样方法,给自己制造反馈。
话说这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学习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如果我们得不到反馈,一是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二是看不到自己的进步。
这样一来,不足得不到改进,行动又得不到进步的激励。最后可能还是会半途而废。所以,反馈这一环必不可少。
问题在于,我们学一样东西,不会时时刻刻都有名师指导,并且大多数时候都是靠自学,就缺少外界的反馈。这样一来,就只能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了。
这里同样有几样方法。
①文字类反馈。
对于文本类的学习,比如得到里的课程或者某本书。比较适合的就是给自己制造文字类反馈了。
说白了,就是做笔记。
在《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里,提到了几个技巧。
一是,照着文本做摘要。
二是,尽量用自己的话写。
这就是说,既不能脱离文本,又要将文本内化于心。
可以说,这是我经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效果确实很不错。
另外,我自己建议的一点就是,这些摘要最好能够让那些没接触过的人也能看得懂。事实上我现在做的正是这件事。
②语音类反馈。
像语言类的学习,需要去发音,这时候就要制造语音类的的反馈,将自己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再听里面的瑕疵。
像学习演讲、配音、演奏乐器都是如此。
③视频类反馈。
自己给自己录视频,比如学舞蹈学表演,或者像樊老师那样讲书,就可以制造视频类的反馈。
突破学习瓶颈。
当自己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可能就会遇到瓶颈。许岑也在课里说了,这里的瓶颈并不是指极限,而是指一种有提高的空间而怎么努力也没法提高的状态。
这时候,一般是以下三个方面出了问题:
①心态不够好——再自信一点。
瓶颈的出现,可能就是自身认知的瓶颈,觉得自己怎么也突破不了,这时候就是心态出了问题,用《终身成长》一书的概念就是说“固定型思维”了。
许岑又在课里提到:如果自信来源于自律,那就是扎扎实实的自信,如果自信来源于想象,那就是盲目自信。
这就是说,遇到瓶颈,你需要再自信一点,但是这种自信需要建立在自律的前提下,而不是盲目自信。
②专注度不够高——再专注一点。
集中精力到某个相对薄弱的点,缩小注意力范围,单点突破。
③涉猎范围不够广——再多学一点。
像语言类的学习,就很可能遇到这类问题,这时就要扩大学习范围,不断地积累。
后话:
这门课,有一点,想着重谈一下。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自己学的同时,也去教别人学。
所谓以教促学。
我现在回忆起暑假里教小孩子学的几首诗,印象还是非常深刻的,那几首诗绝对是我从小到大,学得最深刻,体会最深的几首诗。因为我在讲述的过程中,总会不断地去体会去琢磨,去查各种资料,然后用最通俗最通情的语言讲给学生听。
樊老师也说过,他给人讲书,其实最大受益者不是那些听得最认真的听众,而是他自己。
的的确确,我也想说,点这么多次灯,说是说真实而有价值,其实我还真的不敢确定我分享的东西,在某一刻能够真真正正地点亮了他人。
不过,我唯一确定的是,我点亮了自己。想明白了很多困惑,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写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我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每当学习到一样新东西,现在都能够迅速将其与旧知识建立联系并且融会贯通,然后与脑子里原有的知识体系紧密相连。每每听完一节课,都能迅速在脑子里构建其脉络,并且能够迅速抓住其关键信息。
当然,对于浩瀚的知识宇宙,我所知道的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既要看到进步也要看到不足,希望自己和另外两个伙伴能够继续坚持下去,也希望有更多伙伴加入我们。加油叭。
今天是点灯的第59天。
互相学习,彼此点亮,共同成长。
2020-02-21
于余干县某镇某村某角落
周五有雨
点灯人:夜行的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