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 奏 曲
我们一般所说的变奏曲,是指乐曲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艺术构思而组成的,即主题的演变。当然作曲家可以新创主题,可以借用现成的曲调,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以作为大型作品中的一个乐章。变奏的原则是先奏出完整的主题,然后依次演奏一个一个的变奏,变奏的次数可多可少,多的达二三十次,少的则三四次。也当然,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也各不相同。
如;贝多芬所创作的《田园交响曲》中的第五乐章开头的主题,描写雨过天晴时牧人欢乐的歌声。贝多芬在发展这个主题时,既用了固定旋律变奏手法,又用了装饰变奏手法。主题后紧跟着的是两次固定旋律变奏。同一个旋律,一次比一次低八度,伴奏音型一次比一次加速,力度则也一次比一次加强,从而使欢快的情绪逐步加深。后来这个主题再一次出现时,改用了装饰变奏的手法,在旋律音与旋律音之间,加进了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装饰得更加流利和欢畅。如;巴赫的《b小调乐队组曲》中的波兰舞曲,这首曲子是由长笛和弦乐器演奏的。长笛和第一小提琴演奏旋律时,其他的乐器演奏和声。后面紧跟着这个舞曲的变奏,用同样的旋律移到低音部,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长笛吹出另一个流畅的旋律和它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一种固定旋律的演奏手法。变奏以后,又回到原来的舞曲,也就是说,变奏后,又回到了主题。又如;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加花变奏法也是旋律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用装饰音把旋律装饰起来,使其乐曲更为丰富。古曲《春江花月夜》就是通过八次的变奏手法,来不断地推进音乐向前发展的。
在世界音乐史上,许多作曲家都创作过许多部变奏曲。尤其是莫扎特的《魔笛主题变奏曲》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的《魔西主题变奏曲》柯达伊的《威尼斯狂欢节幻想变奏曲》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也是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保留节目。
为什么音乐家们喜欢去创作一些变奏曲来显摆自己的创作能力呢?据说,贝多芬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谈到,尾声中钢琴部分技术艰难的颤音时说;维也纳有些人在晚上听了我的即兴演奏后,第二天就会把我的风格上某些特色的东西记录下来,算作是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还没有看穿他们的这种行径,我是不会写这一类的曲子的。我知道,他们的曲子很快就要出版了,所以我决定先发制人。但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我想难倒那些维也纳的钢琴家们,其中有几个是我的死敌,我要用这个方法来回敬他们。因为我预料到,我的变奏曲将会到处和那些所谓的大人先生们狭路相逢,使他们显出一副狼狈相。哈哈,那时大概就有人喜欢抄袭别人作品的恶习了。
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所创作了一部《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也是我非常喜欢听的一首变奏曲,是他献给一位大提琴家的。洛可可是指法国十八世纪表现于庭园布置,室内装饰等方面的一种实用艺术风格。其特点为强调富丽堂皇的外形和纤巧繁琐的装饰,在具体运用中强调不对称的各种漩涡形曲线和清淡柔和的色彩。在音乐上是指巴洛克至古典派过渡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难怪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听了该曲的演奏后赞叹道;瞧,终于又听到音乐了。
乐曲由主题与八个变奏组成;第一主题,具有俄罗斯音调特点,温柔栝静,充满了诗一般的意境和情调,并由圆号的过渡引出大提琴,用中庸速度演奏的洛可可主题。主题前半段的旋律舒展温婉,后半段乐曲情绪饱满,在气氛趋向高涨时,结束了典雅而优美的洛可可主题。当第一次变奏时,大提琴奏出快速的三连音,使乐曲显得轻快而欢畅。第二次变奏时,小提琴与伴奏声部相互呼应,显得格外轻巧流畅,并带有俏皮诙谐的特点。第三次变奏时,大提琴采用改变主题的变奏方法,使旋律犹如一首优雅的浪漫曲,抒情色彩更为浓郁,让人联想到温柔缠绵的双人舞。第四次变奏时,典雅的洛可可风格表现得相当鲜明,使乐曲更显华丽而格外流畅。第五变奏时,呈示出一段无伴奏的大提琴华彩段落,给整个变奏增添了富丽的色彩。第六变奏时,采用了歌唱性旋律,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抒情特色。第七变奏时,变奏的情绪焕然一新,乐曲兼有诙谐性和舞蹈性的特点。第八变奏时,大提琴和管弦乐队此起彼伏的处理,使得这一变奏情绪热烈欢快,富有交响性。最后乐曲回到主题而结束。
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也是一首变奏曲。乐曲通过温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全曲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八次变奏及尾部所构成。乐段运用各种变奏的手法加以变化,丰富了音乐的表现了,也推进了音乐的发展。特别是尾声的音乐,是那样的飘渺悠长,好像是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的变奏中结束。
张若虚的诗本身就写得很美,难怪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横绝,压倒全唐。也有人说,张若虚就是为夜色为生的人,创造了唐代文学的奇迹。离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