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孤独在人群中》是刘亮程先生的散文作品集。
作为“乡村哲学家”、“自然文学大师”,他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虚土庄的景物,也刻画出“我”在“人群中”至深至切的“孤独”。
这种“孤独”,不是离群索居时的寂寞,不是茕茕孑立时的无助,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这三个道理。
1、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这个世界,孤独的人有很多。
比如“我”。无人可伴时,去看屋后的草,去望天上的鸟,去爬高又落下的太阳。
比如冯大。在村里过着无人知道的寂寞晚年,一心一意地等死。
这些“孤独”中,蕴藏着苍白的无力感。
无力对抗生活的环境,无力抵挡宿命的安排。
恰如奔走于世的我们大多数人,哪怕有亲朋,哪怕有挚交,也多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孤身奋战。
2、孤独中,潜藏着力量
“我”在虚土村孤独地成长,却也发现了别样的乐趣。
为了不让锹生锈,“我”百无聊赖地在平地上挖一个大坑,几年后,在大坑里发现了一窝子深绿。
无事时钻进一块玉米地,秋天便看到一两株玉米长势喜人。
胡杨树斜着长了,“我”用草绳把它拉直。两年后,它长得挺拔壮实。
有意无意间,很多东西被改变,这种力量不该被忽略。
复旦哲学博士陈果曾说,“孤独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脱胎换骨。”
所以,身处平庸的土地,“我”在孤独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色彩和力量。
3、在孤独中成长,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修课
“我”行走在虚土村,人是孤独的,但心灵是自由的。
即便小时村里的孩子不带“我”玩,即便长大了也无人可说,“我”却从不感到无聊。
给太阳打招呼,跟上春天的步调,听驴叫、狗叫、鸟叫,都是有意义的事。
“每个人都在找一件事,跟别人不一样的事。”
当这种事情找得多了,做得多了,便有了面对孤独的力量。
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写道,“一个人最后的状态,就是孤独。曾害怕孤独,然后找人相伴,最后发现孤独少不了,只是我们显得从容多了,实际上也从容了。”
看清自己,看透世事,这种“孤独”就有了清醒和勇气加持,自然也更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所以,人生至此,便无畏无惧。
合上《我的孤独在人群中》,恍然更加理解了“孤独”的意义。
人生,注定是一场孤独的跋涉,坦然接受、默默成长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