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在红楼梦中扮演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作者巧妙的借助贾雨村这个人物交代了贾家的基本情况,同时将红楼梦中的贾家、史家、王家、薛家四个家族巧妙串接起来,从而奠定了全书论述的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贾雨村出场之时戏份便极多,等到全书刻画的聚焦点转移至贾府时又悄然躲藏在主线故事之外,在后面的章节中只是偶然抛头露面来点缀情节。然而通过后面寥寥数笔的刻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贾雨村的官场升迁之路,并从中认识封建社会的为官之道,感悟封建制度把人变成鬼的“吃人”本质。
一、作为知识分子的贾雨村——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贾雨村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典型代表。当时的知识分子,比较典型的有三类:一类是醉心于功名的知识分子,比如贾雨村、张如圭等;一类是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的知识分子,比如甄士隐等;还有一类是主张民主思想、反抗封建压迫的知识分子,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都以实际行动进行了反抗清政府的斗争,在失败后则专心于著书立说。而甄士隐虽然不以功名为念,但他住在封建社会的势力街(十里街)人情巷(仁清巷);虽然禀性恬淡,但又不能不受周围的人情所累(“葫芦庙失火,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后来被迫离开人情巷,但又“不惯生理稼穑等事”而难以自立;最终只有看破红尘、做个方外人士这一条出路。可见,甄士隐、黄宗羲这类知识分子,是不为封建社会所容的。那么,留给知识分子的是怎样一条路呢?是像贾雨村这样的求取功名之路,或者说是甘心于被封建统治阶级收买利用之路。
▲士隐看破红尘
在求取功名的路上,并不仅仅只有知识分子。在红楼梦中,有功名的官员共有四种:一是通过开国战功获得官爵,比如四王八公;二是子孙承袭祖上的官爵,比如贾赦、贾珍、王子腾,贾政官职是荣国公临终上本、皇上赏赐,也属于此类;三是所谓的“卖官鬻爵”,即通过“捐前程”得到官职,比如贾蓉的“龙禁尉”是花了1200两银子得来的,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也是通过花钱选了个知县;四是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比如贾雨村、林如海、张如圭等。因此,像贾雨村这样没有任何关系的读书人,想要博取功名,除了与同为士子的知识分子竞争之外,还要和其它类型的官僚作斗争。
▲文武百官
在封建社会中,官场的竞争,从来不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而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而不同利益集团赖以形成的纽带,主要有三种:一是地缘,即同乡关系。比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他们都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二是血缘,即同宗关系、裙带关系。比如贾氏家族、王氏家族内部的同宗关系,以及类似于贾家与王家联姻这样的裙带关系。三是学缘,即师生关系。比如,贾政“任学政时,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除此三种之外,还有通过拜干亲、拜把子等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他们互相拉拢、互为党援,以在封建官场中如鱼得水地谋取自身利益。以贾雨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就是在这样的封建社会关系中踏上求取功名之路的。
▲贾雨村进京
二、尚有人味的贾雨村——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在贾雨村出场时,曹雪芹就交代道:“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对于一个求取功名的人来说,一没有血缘上的同宗关系,二没地缘上的同乡关系,三没有学缘上的师生关系,所能凭借的,就是出生于“诗书仕宦之族”。饱读孔孟程朱之学的他,既可以“卖文作字为生”,又可以用“时尚之学”去科举考场上“充数挂名”。
▲贾雨村
此时的贾雨村,或许还有些浩然之气。因为,他来到姑苏城已近2年,常与士隐交接,宁可以卖文作字为生,也不肯低气向士隐借钱。及至他开口,是在他误把娇杏认作巨眼英豪、风尘知己,吟出“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头”之后。此时的他,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为情而低气的人。在士隐赠银的当晚,他不及面辞,三鼓方散,五鼓即启程进京,留下“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的话。此时的他,把事理放在首位,重事不重人,坚信靠事理就可以谋得事功、博得功名。从这也可以看出,此时的他,还是个痴心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官场“小白”。他终将为此尝到苦头。
▲迎娶娇杏
不得不说,贾雨村确实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这不仅体现在他将娇杏的回眸错解为巨眼识英豪,体现在他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诗中,更体现在他担任“本府知府”的任上。书中对此有两处描写,其一,“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其二,“生性狡猾,掇篡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在这两处描写中,给笔者的第一感觉是贾雨村这个人才干还不错(才干优长),同时在官场还有一些“清正之名”。
▲贾雨村审案
初任地方官的贾雨村,不到一年,就被上司参了一本而遭革职。究其原因,第一,是贪酷之弊。在“千里当官只为财”、“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的封建社会,这是官场的潜规则,大家都心知肚明,仅只这一点还不足以将他革职。第二,是恃才侮上。他所恃的才,定是他所看重的事理,以为依据事理把差办好,就可以报效朝廷了;他所侮的上,定不是皇上,而是他的上级以及以其上级为代表的利益集团,这是他遭免职的根本原因。用书中的话讲,就是“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第三,是沽清正之名。即明面上要求按照事理公事公办,不给诸如县丞、通判等其他官员以谋私利的空间,使得“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而背地里则徇庇蠹役、交结乡绅、鱼肉百姓,以满足自己的贪欲,“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这是他被迅速革职的催化剂。
▲狡黠的贾雨村
被参革之后的贾雨村,“虽十分惭恨,面上却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了公事,将历年所积的宦囊,并家属人等,送至原籍安顿妥当了,却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为什么惭恨?惭自己“以事理为要”的痴想,恨自己朝中无人的现状。为什么全无一点怨色?已然是想通了做官的关节、诀窍,且自己该捞的捞、该得的得了,此去不是结束,而是求取功名的新的开始。因此,他将宦囊、家属人等安顿妥当,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同时,有意识的广交朋友,攀缘与贾家有各种关系的甄家和林家,以再待时飞。
▲寄情山水
此后,贾雨村游至维扬,闻得林如海正要请一西席教育女儿,“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在给林黛玉当老师期间,他到郭外赏鉴村野风光,信步漫游看见一处寺院——“智通寺”。寺外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引起了贾雨村的兴趣。这对联无疑是对汲汲于功名的贾雨村最好警醒与点拨。可是,痴迷于官钱名利的贾雨村,在撞了南墙之后,以为还有路,又怎么肯回头呢?他终将为自己的痴迷付出惨痛代价。
▲智通寺
三、没天理的贾雨村——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贾雨村所选择的路,是经由他与黛玉的师生关系(学缘)获得林如海的帮助;经由林如海与贾府的裙带关系(血缘)获得贾府的引荐;再经由贾府与其它几大家族的同乡关系(地缘)获得四大家族的支持。这确实是一条通往功名利禄的捷径。仅此可见贾雨村在具体做事方面的聪明、能干和深谋远虑。但是,当一个人的活法错了,他的能力越大,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越糟。
贾雨村夤缘复职补授应天府后,在审理薛蟠殴打冯渊之死一案时,听闻“凶身主仆已皆逃走”之后,第一反应是“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贾雨村的大怒和激愤之词是他的良心泯灭之前最后一次的回光返照。此时,他还不知道薛蟠的身份以及他与四大家族的关系,因此,尚能说出不违背良心的话来。当门子以眼神提醒他,退至密室出示“护官符”给他看;接着,王家在金陵的话事人“王老爷来拜”;之后门子复又告诉他“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后,贾雨村残存的良知也泯灭掉了。审断此案后,贾雨村“急忙作书信两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此时的急忙,恰是完成对自己“以读书当官”、“以才华当官”的否定,并初步领悟依靠“护官符”为官并以此汲汲求取更高功名的表现。从这一刻起,贾雨村走上了官运亨通之路。
▲护官符
还有一点,贾雨村对为官之道的领悟是深刻的、及时的。在听门子讲解完“护官符”之后,他仍然期待着在封建社会的“法”的框架下妥善处理,即所谓的“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此时,他意识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在金陵应天府盘根错节,有所忌惮,但心中仍然存着“皇上”和“法”:两者在他心中矛盾的冲撞着,而他正期待着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然而门子的又一席话——“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彻底令贾雨村摆正了位置。随之,他直接忽视了门子给出的以“扶鸾”压服冯家和舆论的审理办法,只采用了“胡乱判断”的方式迅速了结了案件。因为,既然只要把贾家和王家的利益维护好了就能获得四大家族的肯定和保护,何必再多此一举靠神神叨叨的迷信糊弄来保全自己。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耐人寻味的是,门子为贾雨村献出了“护官符”保全了“贾雨村”,而自己则因为自报家门、自作聪明,使贾雨村怕门子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而被发配远方充军。其背后更深刻的原因在于,门子是贾雨村良心泯灭的见证者,贾雨村所真正不愿直视的是自己微贱之时可叹可笑的才华自负和良心未泯。
▲门子献计
此后,贾雨村更是投机钻营、脸厚心黑、出手狠毒、毫无底线,成为为了项上顶戴而不惜草菅人命的魔鬼。他与贾府的贾政、贾赦、贾珍都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甚至与贾府正式连宗成为了实打实的亲戚,即第三十二回中所暗示的“兴隆街的大爷”。他为了满足贾赦对几把古扇子的贪求,诬陷石呆子下狱,以抄家的方式把古扇抄来讨好贾赦。以至在四十八回中,连一向好言好语的平儿也破口大骂贾雨村是“没天理的”、“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此时的贾雨村已经成为贾府一条恶狠狠的恶犬,全然没有了读书人的清高和自负;他所做的事情已经到了天人皆怒的地步,就像贾琏所说:“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
▲扇子
在贾雨村经由王子腾保荐“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之后,依傍贾府已不能继续满足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去贾府也就慢慢少了。第九十二回,贾政说,“那时看他不错,大家常会”,“几年间,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转了御史,不过几年,升了吏部侍郎,兵部尚书。为着一件事降了三级,如今又要升了。”话里行间充满了对贾雨村所作所为的不满。此时,贾雨村在贾政眼中还只是势利小人。在御史参奏贾家时,贾雨村看贾家失了势,也不去查明真相,迅速地把宁、荣两府给查抄了,以此来划清与贾家界限。此时的贾雨村,更是恩将仇报、阴险无比、心狠手辣、凶残狠毒的封建政客了。但是,贾政背后,还有王爷;贾家本家,还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亲朋故旧;贾政属下,还有一帮他任学政时的学生。等待贾雨村的,必然是贾政利益集团的疯狂报复,“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也就是他的必然归宿。
▲锁枷扛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所呈现的较为完整的讲述为官之道的故事,也是封建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生动的案例。作者曹雪芹在写作的时候特意安排了一个和贾雨村同时参革的同侪——张如圭,或许也是提示我们贾雨村的起复之日恰是变得“如鬼”一般之时。以读书人自诩的贾雨村或许能谋得一官半职,但如果不谙“护官符”、不懂得为封建统治阶级谋取利益,所得的结果轻则罢官、重则“自身不保”。如果想要在这种社会制度之下既做官又保命,只有通过夤缘权势做他们的走狗,替贾史王薛这些大家族庇护利益;虽则罔顾天理人情、谋财害命亦不足惜。而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时,他越是想要保住自己的官位,越不得不采取毫无原则、毫无底线、毫无道德可言的方式和手段,从而也就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是贾雨村的悲剧,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红楼梦》所刻画的社会制度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