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多竞争对手为目标市场的顾客提供缺乏差异化的相似产品时,顾客只能将价格及基础性功能作为评断的标准,并做出选择,这个时候品类对顾客的刺激性是很低的,而且对品类的发展非常不利,顾客会想:
“这个品类很一般,没什么技术含量”;
“这不是一个大品类,否则不会这么冷清”;
“产品都差不多,没什么差异化,可买可不买”;
“没什么兴趣,因为大体都相差不多,钱还是留着吧”;
……
缺乏差异化的品类,会逐渐变成伪品类,甚至是夕阳品类,最终导致这个品类在快速进入市场的过程中,没有经历完整的品类生命周期,如直接从学步期直接步入盛年期,或者从孕育期直接到学步期。发生类似情况的品类需要提高警惕,一旦有危险信号,管理者必须马上做出反应,否则就会发生顾客还未对该品类有一定认识时,该品类已经过早地走向衰亡。
快速走向消亡意味着管理者前期投入的所有精力及资源全部付诸东流,这是大家都不想要预见的。如果管理者对品类的十个生命周期不了解,可能还会发生一些问题:品类明明已经显露出盛年期的特征,并且到达盛年期,管理者还以为品类目前只是处于学步期,从而继续投入大量的资源,这种情况下市场反应必定是极小的,因为在这个阶段,品类的市场份额总量已经达到顶峰,如果还继续投入大量资源在该品类,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有可能使顾客产生反感情绪,甚至觉得他们之前购买的东西不值得,并且停止购买该品类。
经常能看到的是,许多已经在巅峰的品类为了一小部分顾客,抢的头破血流,并进行大幅度降价,而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处于该品类竞争中的参赛选手会觉得顾客已经全部都被占领了,以至于不敢再对一些特有技术进行投资,这也导致了品类发展的进一步恶化。在一些服装品类中就存在这类情况,如“袜子”、“内裤”、“领带”、“丝巾”、“方巾”、“腰带”这些品类,在这些领域中,并没有真正的领导品牌,几乎都是延伸品牌,而购买此类商品时候,最常发生的情况就是附带购买,例如在买一套西装的时候顾客会将领带也一起购买了。
如七匹狼在进行品类延伸的时候,就曾沾沾自喜,甚至将这种行为引以为豪称呼为“协同效益”。七匹狼在卖掉一套西装的时候,还让顾客购买了他们的领带及皮带,每当这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品牌简直无所不能。其实不是,这么做是在伤害自己的品牌,不断地削弱品牌独特的差异化。
销售领带跟推销领带完全是两码事,顾客进门购买的是品牌的特性,正是因为你的品牌代表了这个特性,顾客才选择购买你的商品。
若是店内还陈设了其他的东西,你就应该在招牌处表明,这是一家杂货店,“主营袜子、品牌、西装等”,而不应该只是挂着一个西装店的招牌,在广告中宣传西装,却在日常销售中还做着袜子的生意。
多一个不属于品牌原本拥有的特性之外的东西,就会多伤害你的品牌定位一分。只要是你的产品发生质量问题,顾客总会说这个品牌质量不行。顾客是清楚你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的,在你擅长的领域之外,有更加权威的领导品牌在做这个事情,他们的领导地位表明了,他们在这件事情上费的时间更多,投入的研发费用也更高。而你只是找一些代加工工厂来生产这个产品。我发现一些做的不错的服装品牌就经常做这种事情,衬衫一件300块,袜子却有可能卖到40块钱一双,我不明白,跟其他品牌相比,服装品牌的袜子到底具有什么优势,让他们有勇气把袜子用40块钱一双的价格卖给顾客。
卖出去的每双袜子、每副领带,都是在伤害服装的定位。确实,许多品牌都在这样做,大家都看的到。但是他们最终会发现,大家一起将本来可以做2000亿市场的品类,做成200亿市场的品类。有了这样的结果,他们还会抱怨顾客太少,顾客没有消费能力,真的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