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才发现,我最近的一篇文章获得了10万加:
11.3万的阅读量、2243的点赞、165的评论量,这个数据是好还是不好?
这个问题,就象“我有十万块钱,算是贫穷还是有钱?”
没有参照物,问题就是假命题,根本没有答案。
有人会觉得:“哇塞,十万加哎,好腻害!”
同时也一定有人不屑一顾:“切,不就是十万加吗?有什么大惊小怪!”
在常规阅读量只有几十的时候,一千都是目标。
当一千成为常态,开始期盼过万。
当过万不再那么罕见,就开始想:什么时候能有十万加啊?
十万加是一个新的坎儿。
我并不是在说“欲望”,并不是在说“人心不足蛇吞象”。
我是在思考哲学:我每天一篇原创,已经持续半年,阅读量可以做出一个明确的折线:高高低低,冷不丁一个小高峰,然后又持续走低……这像不像是在翻山越岭?
人生不可能只有一个山尖尖,一定也是有上、有下,一个沟一个崖地走下去。
不能停。人生的跌宕起伏,跟脑电图是很相似的,停了说明死翘翘了。
我的父亲,是习惯性否定和批判。
因为他总是担心这个儿子“骄傲”,却从未在意这个儿子的自卑、敏感、抑郁,因为在他看来都是“矫情”。
如果他看到我这篇十万加的文章,一定可以指出N多问题。如果你改到他非常满意了,那么这篇文章基本就废掉了,这是我从学生时代就积攒起来的经验。
我的女朋友优优,恰恰相反,她从来只有肯定、表扬、鼓励。
我跟优优讲,我的文章有了第一个十万加,她马上说:“好呀好呀!”然后给我发了一个几块钱的小红包。
幸亏我不是条狗,要不然尾巴会摇动出残影。
我的心得体会有哪一些呢?只有三个。
第一,所谓技术分享,都是骗人的。
网络这个东西,偶然性实在太大了。作为作者,哪篇文章会受欢迎,完全无法预料。甚至我经常想到“墨菲效应”:自我感觉良好,偏偏火不了;随手一写,偏偏就火了。
如果一个人偶然有篇文章、有本书火了,就成了白云一样的名人,到处传授什么写作秘诀,那一定是个骗子。黑土大爷会说:村口厕所又没纸了。
第二,常与同好论短长,莫与外行争高低。
年龄越大,越不喜欢争辩。
有理有据有逻辑,那么争论是有意义的;如果只是简单粗暴扣帽子,那么我会笑眯眯地说:“你说得对。”潜台词是:请你立刻、马上圆润地Run,我不想搭理你。
我经常怀念一个人,北京原乡美利坚的夏照春。当年我想专职运营个人微信公众号,他表示反对。重要的是:人家不光有观点,还有论据,另外再给你一个出口。他说:“咪蒙做公众号能成,因为人家本来就是媒体人,有深厚的用户基础,咱们没有,从零起步的话就太晚了。所以当作业余爱好可以,做全职不行。”实践证明他才是对的。
本来我一直是只写微信公众号的。今年三月,河南郑州的赵鹏建议我试一下今日头条,并且分享了他自己的许多经验。结果到现在,今日头条已经变成了我的重心,公众号、百家号、简书什么的都准备停了。
我的女朋友优优,本身不喜欢写作,而且不喜欢阅读。就算我写的东西,只要不是特意推给她,她也是不会看的。但是她能提供另一种支持:情绪价值。
打个比方:夏照春、赵鹏他们,都是跟我一样扛枪冲锋的战士,优优则是文工团的战友;不能提供火力支援,却能摇旗呐喊。
第三,只管写就是了,量变才能质变。
分享一个小秘密:不管你写啥、写得怎么样,都一定会有人看。
白日梦就不要做了,比如不写则已、一动笔就名动天下那种。
我们写文章,就像蜜蜂采花粉。一只工蜂要外出40多次,每次约采100朵花,但采到的花粉只有0.5克,那再酿成蜂蜜呢?
只要足够勤劳,花粉一定会有的,蜂蜜也一定会有的。
只要能够坚持,文章一定会有的,爆文也一定会有的。
第四,如非迫不得已,不要把写文章作为谋生手段。
自古以来,穷文富武。
你看看现在的职业作家,有哪一个不是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
有些是教师,有些是国家公务员,有些是大企业里的文职人员,总之都是有一份相对来讲旱涝保收的薪水。就算是路遥,在写作《平凡的世界》时也挂着一个副县长的头衔,领着国家给的工资。
我现在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写作,但这是因为我实在没有办法。
猜猜看我这唯一的阅读量十万加,带来了多少收入?
五天时间,总计大概40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