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作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从古至今,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已经在人们心里深深扎下了根,无论迁徙到哪里,或者生活在哪一个时间节点上,中国的农业文明始终不会衰颓,中国社会的乡村生活中,“土气”也始终是浓烈的一笔色彩。
那么,“土气”是何许物什?且看。
经过许久的社会变迁,中国已然成为新生的大国,在钢筋混凝土的崛起中,这群带着“土气”的平凡人——农民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给城市输送养分,为城市的发展开辟道路和让渡自有的阶级特权,这群人“土”的可爱、可敬。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讲述道,一个中原的人到了内蒙,却在这最适合放牧的地方挖了一方土地,种植了些许作物,更甚者,中国人远在西部利亚,不管天寒地冻,也还是要找片泥土,撒些种子,蓄意春归,埋藏“土气”。
可能真如所说,凡是从农业老家迁移到四周的子弟,也都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讨要生活的传统吧,看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了。
也许,真的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而可贵之处,除了经济价值,还有情感依托吧。
据说离家的游子总会带上一抔热土,在异国他乡的奔袭总会炽烈和得以慰藉。可见,这“土气”并不是农民专有的,这“土气”是一种精气神,是一种生活下去的念想。
但乡村之中的人不总是乐于迁徙的,一条村子几百年来,却总是那几个姓氏,这“土气”啊,也就扎了根了,即使兵荒马乱年代,人口流动,但是心里的“根”却从不会偏转,中国人无论在哪儿安营扎寨,耕种其生,也总会面向故乡的月亮致以敬意。
这便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土气”之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数乡村都是聚居生活。大致原因有几点:一、每家耕地面积小,边界贴合,所以居住地自然也聚集在了一起。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便于劳动合作。三、为了安全起见,共同防范风险。四、有限田产下的制约,子孙一代代积聚起来,人口基数变大。
在这聚居生活中,家庭唱了主角。人的生老病死,离不开家庭。在旧时,乡土社会的生活是极富地方性的,地方性即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理位置上的限制,这个限制使他们和外界接触少,生活较为隔离,各自有独立的生活圈子,以至于有了“生于斯、死于斯”的常态。这也是乡土社会“土气”的又一大特色。
“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诸如此类,皆是乡土生活中信用的一种体现,这种信用不加任何多余的东西,因为从小开始,熟悉着身边的人,长大后更是对这份不成文的“契约”信赖不已。有人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倒不如说这信用是乡土生活给培养出来的,这更是“土气”的一大特色。
揭开乡土生活的幕布,并不是为了歌颂或是揭露,而是为了实在地展示出中国基层乡土生活的情况,供我们去体味、思考,在这快速变迁的时代车轮下,怀念那逐渐远去的“土气”,牢记曾经的乡土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