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模型:自我的稳定性(稳定or脆弱),自我的灵活度(及时调整或者固守成规),自我的疆界(自我人格可以延伸开的维度),自我的力量(人格中本来就具备的力量),自我的组织力(是否能不断完善自我,高压下调整,打碎后重组疗愈)
一、判断自我的五个维度
1.自我的稳定性与灵活度
1.人格理论有两种,一种是经验性总结,另一种是统计学研究结果。前者就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也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后者有五大理论。
2.自我稳定性,是一个考量相对成熟的维度,它像是在描绘一个人自我的外壳,你可以问问你自己,你的自我如果是一个容器,这个容器的外壳是什么质地?是有弹性的皮肤,还是破网兜,还是树皮,钢板,石头,与墙。
(自我过于坚固就会缺乏敏感的体验)
3.自我发生在关系中,这五个维度是在考量关系中的“我”或“你”,例如自我的稳定性,是一个人在关系中守住自我的因素。自我灵活度,则是一个人在关系中感知对方的因素。
2.自我的疆界和自我的力量
1.自我疆界,说的是一个人的自我能伸展的空间。自我的疆界,和掌控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感觉到,到了外部世界之后你失去了掌控站,那你就会缩小疆界。自我疆界的根本,就是一个人对外部的世界的敌意感知,自我疆界太小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觉得外部世界是不友好的。
2.自我力量的大小,似乎是一个难以改变的因素
3.在关系中,自我的力量是“我”的事,而自我的疆界,则取决于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宽广的自我疆界,那就可以从和孩子建立起良好亲密的关系做起,因为父母就是孩子面对的最初的外部世界。
3.自我的组织力
1.自我组织力就是,当一个人的自我在高压下感觉要瓦解时,能不能重新组织起来。意思接近的就是,自我疗愈力。
2.在高压下,低自我组织力的人,不可避免的会陷入“花剌子模国王信使”的局面,也就是只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不想看到不利信息,以此来维护自恋,强调“我还好”“我还行”。相反,高自我组织能力的人,会在危机中,任然做到尊重事实本身,于是能洞见到一些机会,讲危机变成机遇。
3.不要和人性较劲,对于自我组织力差的人,多鼓励少批评,适当的时候要懂得自保,避免被“花剌子模国王”拿去“喂老虎”。
从这五个维度认识自我,可以加强对自我的认知,也可以在识人方面有所收获。在认识了自己是一个人什么样人之后,觉知自己的缺点,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要和人性较劲,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好感。
作者在说到自己给人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对于自我比较弱小的人会更多的说一些鼓励的积极的话,而对于自我比较强大的人才可以直言不讳平等的交流。这让我想到,我自己内心其实也是非常喜欢听顺耳的话,对于别人的批评虽然理智上知道是对的,但是内心很难接受。从周围的人对我的态度,也可以感知到自己其实是一个色厉内荏,内心很脆弱的人。察觉到这一点之后,希望自己能逐渐变得强大。
二、心理大家们对于自我的理论
1.本我、自我 和 超我-弗洛伊德理论
1.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自我、超我和本我这三部分组成。
2.本我就是本能,奉行享乐原则,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这个人就会不顾一切地寻求各种欲望的满足。
3.超我也就是道德,奉行道德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父亲形象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这一点也可以延伸为,超我是抚养者形象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
4.本我和超我有自我冲突,自我在他们之间做协调,奉行现实原则。也就是环境允许一个人这么做,这个人就做什么。这里说的自我,类似于网球教练加尔韦提出的“自我1”,也就是意识和头脑层面的自我。
5.我们还可以看到,本我和自我期待有关系,而超我,则体现了权威的期待。
如果把本我看做野性,超我看做德性。野性和德性在我呈现出来的个人形象中,所占的比例?
我觉得我经常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且平时也很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尤其是别人对我负面的评价通常会影响很久。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没有自我的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以来跟家长的关系就是比较懂事听话。勤奋学习,不贪玩不翘课,按时回家,不会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基本上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来生活的。非常希望得到父母老师的认可,而最终我也成为了让他们比较满意的孩子。但是失去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在跟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自己很希望能够关心别人的感受,不愿意出口伤人,按照让别人满意的样子来做。但是自己却常常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一点小事发脾气。可能也是一直压制自己野性带来的副作用吧。
2.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1.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三大流派分别是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行为。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人本主义流派的两位大师级人物。罗杰斯提倡成为你自己,而马斯洛提倡自我实现。
2.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体验与思维,是实体与镜像。思维因为可以形成文字,可以有逻辑,所以被人们重视。但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触碰他的体验。
3.现象场是罗杰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一个人的重大体验与它发生的时空的综合。
4.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两个人,如果深入了解彼此的现象场,再四目相对四分钟,都可以爱上彼此。如果你想了解谁,可以好好地去了解他的现象场,触碰他的深刻体验。
3.让你的本能喷涌而出-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的理论
1.抱持性环境:当你做好时,认可你;当你受挫时,支持你。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咨询者对来访者,领导对下属,都可以提供抱持性环境。
2.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对立面是“匮乏的妈妈”和“完美妈妈”,它的准确翻译应该是刚刚好的妈妈或者60分的妈妈。
3.“抱持性环境”和“足够好的妈妈”都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他建议应该这样养育孩子: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培养一种这样的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4.温尼科特将人的自我视为一个能量球,能量球可以使伸展的,也可以是萎缩的,可以使彩色的,也可以是灰白的。你可以问问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能量球。
尽管最近这段时间我经常感觉到焦虑,对自己的职业持一种悲观的态度,而我经常听到别人对我的评价也不是特别好。但是我觉得我的能量球还是彩色的,很容易感觉到轻松愉快,也能够专心于一件事情。自己是一个很积极、很外放的人,生活水平其实还不错,容易滋生幸福感。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1.什么是口欲期?
1.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然就有性本能,而且性本能是生物性能量,会随着年龄不同,有不同的快感中心,因为这些快感中心的变迁,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口欲期(oral stage),时间是0-1岁,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
肛欲期(anal stage),1-3岁,快感中心集中在肛门部位;
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也被称作俄狄浦斯期,这种翻译来自于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的故事。
潜伏期(latent stage),6-12岁,进入潜伏期,而更重视和同性交往;
生殖期(genital stage),12-20岁,也即青春期,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趋向成熟,最终做好了生殖的准备。
2.口欲期的阶段,是在一岁前,这期间婴儿的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吃东西和用嘴感受事物都会给婴儿带来快感。
3.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有两个心理现象——固着和退行。当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者严重匮乏时,都会导致人的心理停留在这一阶段。退行是指当一个人在高级阶段发展受挫之后,会推行到低级阶段,为的是寻求低级阶段曾经获得的满足。
4.作为最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口欲期的固着和退行,是最容易发生的。
这种情况就是,当自己工作做事遇到困难一时解决不了,就会想着先去大吃一顿再说;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吃货,而当自己沉浸在其他更有成就感的事情的时候,就并没有那么想吃东西甚至会忘记吃饭。
“奶头乐理论”,是美国著名外交家和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提出的一个新奇的战略名词,Tittytainment,由奶嘴(Titty)与娱乐(Entertainment)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意思是说,通过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和充满了感官刺激的产品堆满人们的生活,最终达到目的,什么目的呢?占用人们大量时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的能力。
我们现在很多的娱乐产品也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们的欲望。
2.肛欲期:金钱态度之源
1.肛欲期,是性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快感中心从口预期的口腔部位,转移到肛门部位。
2.大便,是每个人的第一个创造物,我们如何对待这个产物,会严重影响甚至决定,我们以后如何对待自己的其他各种创造物。
3.除了创造物,大便也是人的第一个可以完全由自己控制的东西。学会控制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掌控感。
4.幼儿如何对待自己的大便,自然是父母和抚养者决定的。这时候,我建议不要太严格地训练孩子,要让还在形成自律自制。
3.心理罪:俄狄浦斯期,也是性器期
1.3-6岁期间,孩子会进入性心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的性器期,也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期。
2.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性器期,心理上会对同性父母产生攻击欲。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想占有父母中异性的一方。
3.这一阶段的心理非常复杂,弗洛伊德认为的解决方式是认同。孩子明白他们不能攻击同性父母,于是转而认同他们,由此形成这种心理:我可以成为同性父母的样子,长大去找和异性父母像的异性。
4.俄狄浦斯期是在锻炼竞争性,父母不要总是赢自己的孩子,可以适当地输给他们,把竞争变成好玩的游戏,让孩子的竞争性得以良好的发展。
4.潜伏期和生殖器
1.潜伏期,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第四个阶段,时间是6-12岁期间,一个人对异性的强烈欲望像突然间没了一样,反而表现得对同性更有兴趣。
2.潜伏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和同性合作的能力,为未来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准备。
3.生殖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青春期,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第五个阶段,时间是12-20岁期间,青少年在体型上逐渐接近成年人,能量无穷,需要被妥善对待。
4.在抱持性环境下长大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度过青春期,能展现自己的力量,也能懂得尊重别人,简单来说就是,能竞争也能合作。
给觉知留下空间,是指在理解自己的时候,先去好好觉知,充分觉知,把觉知做到位。不要急着批判自己、做出改变。当觉知到自己的某些缺点的时候,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对自己的了解又多了一点。
四、成为你自己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驱使人们做事的,有两种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以内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内部评价体系;以外部动机为主的人,使用的是外部评价体系。
2.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的是内在感觉;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更在乎的是评价、认可、数据和金钱等。
3.使用外部评价体系时,谁控制着外部标准,谁就控制着你。
2.哺育你的内在精神胚胎
1.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一个精神胚胎,精神胚胎发育的养料是感觉。并且,精神胚胎会自动指引一个人去做事情,所以孩子们的自发行为,都有深意。
2.如果父母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否定孩子的感觉,就是破坏了孩子的感觉,也破坏了孩子和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能力。
3.真自我和假自我
1.真自我,是一个人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2.温尼科特认为,真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就开始构建的。当抚养者愿意以婴儿为中心养育时,婴儿就会开始形成真自我;当抚养者要婴儿遵从抚养者的意志时,婴儿就会构建出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