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股疗亲”,“埋儿奉母”,不知你是否读过这些故事呢?某乎上有人断定古代人愚孝,对《弟子规》大加批判嘲讽。我个人却觉得,对于古代作品不可全盘否定。
首先,用21世纪人的眼光去评判古代人的作品,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每一本历史作品都有它的社会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万古常青。
另外,《弟子规》 里面的一些思想观点是可用于现代社会的,它对于孩子保持内心平和,去除心中戾气,与家人朋友师长等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都有帮助。
关于《弟子规》的思想观点,简单举例:“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现代很多孩子遭受了父母的责骂挨打后,就容易心生怨恨,有的违背忤逆父母,脾气变得暴躁;有的抑郁成疾,产生轻生念头,跳楼跳河;有的甚至杀害父母,酿成人间悲剧。当父母有过时,孩子想的不是反省自己,耐心规劝父母,而是采取一种对抗或者逃避的方式,这都是非常不对的。
“事死者,如事生”。这里说的是一个态度的问题,不是具体指像某些人说的暖被窝这种事情。我的理解是,对待生者要尊敬,对待逝者也应如此。不能对生者好,在其逝世后就对其不好,也不能对生者不好,在其逝世之后,却在他人面前装模作样悲痛。
最后,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愤青,而是为了保持平和的内心,丰富自己的涵养。比起作文人的口舌之争,对古人的作品大加批判,我们提出跟社会与时俱进的建议更好。读了书,就要拿来用,从书中读出东西来,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立足当下,解决现实问题。
到了现在,或许我们也可以努力写出一本《父母规》,指导新手父母。就算我们影响不了别人,我们让自己成为好孩子或好父母,又未尝不可呢!毕竟现在很多父母也不合格,有的父母甚至辱骂虐待孩子。
很多不负责任的传统中国式家长,他们自己是猪,却要望女成凤,望子成龙。他们没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却把一切错误归咎于孩子上网、早恋和夜不归宿......
各种戒网瘾学校、军事化封闭管理类学校、不正规学校抓住圈钱机会林立,查了豫章书院,还有其他书院。他们把孩子送进地狱却不自知,还说“我都是为你好”。
如果孩子违背了他们,语言反抗他们,他们就说“我吃过的饭比你吃过的盐还多”,不讲道理,只用年龄压制,想要通过行为和语言暴力树立作为家长的权威。但是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导致孩子走向极端,让幸福的家庭破灭。
很多父母不懂孩子,因为缺乏交流沟通,缺乏陪伴,有的东西缺失了,就很难弥补。我们应该给予彼此机会,保持坦诚,先开口又何妨?成熟的稻穗会弯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在一个节目中,工作人员让父母和孩子相互给对方打分数,很多孩子给父母的都是高分,父母给孩子的则多是及格分。孩子的爱总是要比父母的爱包容,父母的爱更为苛刻一些。
我相信,绝大部分孩子都很爱父母,父母亦是如此,只是父母爱的方式可能不对。我的一位朋友,ta被诊断出焦虑症,ta的母亲为此非常担忧,带ta求医问药,出门散心,帮ta结交朋友。但是ta并不感谢ta的母亲,反而怨恨她,觉得是她导致自己患上焦虑症,大概是恨并爱着。
为什么?因为ta母亲用了一种ta不喜欢的方式爱ta,一手操办控制了ta的生活,甚至连ta的友情恋情,都是ta母亲说了算。简单举例,ta母亲强迫ta出门散步,还有让ta在大热天学习骑车;如果ta母亲对ta的朋友不满意,ta母亲就会强制要求ta和朋友绝交;如果ta母亲对ta的相亲对象满意,就强迫ta和对方交往,不管ta喜不喜欢。母亲爱ta是因为ta听话,ta爱母亲仅是因为那是ta的母亲。
对孩子而言,愚孝或不孝都不可取,对父母而言,溺爱或者自以为是的、束缚压抑的爱都不对,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各自掌握好爱与孝的分寸和度。
如果有一天出了一本书是《父母规》,并且有父母愿意去读就好了,简单举例:
作为父母,不在外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永远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给予孩子鼓励和帮助,不能一味责骂,在行为和语言上都要尊重孩子。
想多沟通,先多倾听。多陪伴孩子,不要总去喝酒打麻将或者玩扑克之类的。
主动跟孩子分享自己在工作中发生的事情,但不要过分渲染自己的辛苦。
不对孩子甩脸色,跟孩子说话时不能吼,杜绝语言冷暴力。
有事出门前要叮嘱孩子,自己不可在外结交狐朋狗友。
凡事以身作则,想让孩子减肥,自己就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要吃太多垃圾食品,不要瘫坐在沙发上;想让孩子多看书,自己就不要一直刷那些没营养的短视频,多看新闻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