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头支票
我们的教学任务完成任务了,但教育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甚至说才刚刚开始。
小涵第一次空手执拳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一问,没有也没有带。老师知道打电话让家长送。一次两次老师可以打一打这个电话。次数多了,就不能打了。况且,学校规定手机不能带入教室。打一次电话,还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一、耽搁绝大多数人的时间。二、影响学生的情绪。三、这个孩子满满的被关注感,内心沉浸在快感中,从而转移了注意力,情商激剧增加,智商从此有了隔阂。这几年,特别会做家务的孩子,学习倒是不咋的。原因不是没有学习时间,而是思维被家务劳动程式化,教条化。如果善于变换业务工作的人,就知道干多长时间,然后提高技术精细的含金量而不是工作量。从而推动他的思维发展。但是,谁又能办到呢?你是老师,老师不是办法多吗?话是对的,老师有办法,可是老师不是他爸,也不是他妈,他吃住又长时间不在老师家里。也就是,他的环境肯定不一致,造就了性格的分裂症的表现。所以,很难改变。
作为老师,很在乎学生的第一次犯错,如果第一次批评教育不起作用,就要回应家长(没有不清楚的家长),综合治理,使孩子产生敬畏感,从而收手。
可是,我们往住太理想化了。
三个月从后的小涵,一上课就打盹,或者是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写字丶读书。自己从此听不进老师的“刀枪油盐”!
我很恼火,抬起来的手又悄悄地收回。
我知道,就是我把世界上的字写完,写成一部长篇巨著,有问题、困难的家长不会看的,即使看到,只是瞟一眼,当作秋风过耳!更有甚者,巴望不得让孩子沉沦……
总算了却,前文的呼应。
人怎么都是过,各有各的活法,各异地造就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和人生。
那么好的坯子,没有走向更好的道儿,我心可惜。
孔孟之道,怎么就扎不进我的血液呢?我怕什么?
"教师讲过多遍原题,班上还有学生考试出错",这是为什么呢?
与教师交谈时,挂在许多教师嘴上一句口头禅是:"这道题我在课堂上已讲过多遍,考试时仍然有学生出错,你说学生笨不笨,这类学生让华罗庚来讲,也教不会!"我在想,教师讲过多遍原题,班上还有学生考试出错",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想通过自己的专题阅读与思考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一是教师问题归因有问题。咱们可以换位思孝,"这道题咱在课堂上已讲过多遍,还没给学生讲会,咱笨不笨?",我想表达的是,造成这样局面,师生双方皆有责任,不能树立我只管讲,会不会是你学生的事,即把责任全部推卸到学生身上,这于事无补。二是讲的方式不恰当。有的快速讲多遍,并且一遍比一遍语速快,慢慢讲时学困生还听不懂,快讲他们更听不懂;再加上会的学生回答的干扰,学困生想听也听不好。有的讲题时用同样方法讲多遍,因学生学习方式有视觉、听觉、触觉、混合型等,因此,不适合这种方法就学不会。有的讲题时把读题、找关键信息、建模、甚至问题陷井,教师代替学生分析,而把最简单计算让学生去做,这样,学生解决问题思维过程是不完整的,关键环节是弱化的,考试出错再正常不过了。切记:快速讲多遍,不如步步清慢慢讲一遍;用一种方法讲多遍,不如用多种方法讲一遍;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经历解决问题过程,在试错中成长。三是讲题时学生自身就是似懂非懂。上次错了,这次还错,若两次错因相同,表明他一直没听懂;若两次错因不同,表明他没能实现对新知的自我建构和深度理解,说白了他没从本质上理解。四是纠错不到位。要么缺少规范订证,如小题没当成大题订;要么对"错点"一知半解;要么对错因描述有误等。因此,建议让出错的学生从错因、正确解法向同伴讲二遍,试想,若他能讲明白,表明他真弄懂了,若讲不明白,表明他还不真懂!五是巩固强化不到位。要么对本题涉及知识点没查漏补缺;要么缺少同类题巩固;要么对错题本上错题缺少多次消化。正如一位老师观点:从懂到会,从会到对,从“对一次”到“次次对”需要“学而时习之”。这中间注定要有一个“练习一出错一纠错一熟练”的过程。避免学生出现重复性错误,真的需要纠错,巩固性纠错、变式纠错、根上纠错、持续性纠错!六是学困生元认知出了问题。学困生缺成成长型思维意识,有的自我定性为脑子笨学不会;有的一读题,读不懂,立马大脑关机,不再思考!这类学生不改变他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直接从认知系统切入学习,想上他学会是相当艰难的。最后,我想用北京十一学校高级教师朱则光老师一段话与大家共勉:遇到讲过学生还错的情况,教师要自问:第一,我上一次是怎样讲的?讲的效果怎样?我这样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第二,让学生从“懂”到“会”从“会”到“对,从“对一次”到次次对”,我的做法是什么?第三,上次错、这次又错的学生有哪些?两次错因是否相同?上次对,这次错的学生有哪些?为什么?第四,我对学生改错的要求是什么?是否足以让出错的学生纠正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