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秀玉
这两天“漳州市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培训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漳浦举行。
参加了今天的活动,几点想法记下:
一、用心的教科版人
在做研讨总结时,陈主任强调的第一点就是“要感恩”。感恩教科版的工作人员,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漳州的科学教育。
回想一下,的确如此。
这几年教科版为我们做了很多次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请来的专家或名师都是非常用心做事的真研究者。
工作人员中,一位叫“周周”的老师,一直驻扎在我们的科学教研群中,分享好的资料,解答老师们遇到的一些问题。今天研讨活动,当后排的老师看不清楚一张图片时,在群中信息,希望前排的老师能拍照上传。不一会儿,群中就传来一张清晰的图片。上传图片的就是周周老师。
教科版人是在做真正的优质科学教育推动。
最让我佩服的是改版后的教科版教材。
今天两节课都是《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节课,旧版的我上过,研究过。对旧教材我比较熟悉。所以边听课,边对教材进行了比对。
新版教材不管是从整体设计,还是细节呈现,都做得更棒。
聚焦版块通过让学生预测“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倒扣到水里,里面的纸团会湿吗?”,引出研究空气能否占据空间的问题。
探索版块,包括压杯入水、打孔观察和打气观察三个主要环节,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压杯入水实验中纸团不会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打孔观察实验中纸团完全浸湿了是因为水进入了杯子,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打气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认识到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
研讨版块,通过在研讨活动中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充分的论证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拓展版块,通过小挑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也会占据空间。
活动中空气和水的一进一出,又进又出,进进出出,你占我的,我占你的,空气在水就无法进(空间被占着),空气从小孔出去,水马上占据空气原来的空间,空气被打气筒打进来,又挤占了水的空间,水流出了杯子。
这看似折腾的反复活动,除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空气占据空间,还蕴含着一个科学大概念的教学:“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
整体不错,细节也超级棒。举个小例子:
“在水槽的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简单的一句提醒,就让整个实验更加直观,让学生更方便地观察到杯内外的水平面不一致。
洪丹(桂枝)老师的课,实验后分享观察所得,有学生提到塑料瓶盖和纸有一些距离,那里面空气。
我猜想是瓶盖放在水上面,当漂流物(实验装置我看不清楚),方便学生观察水面位置。当时我跟同行的老师夸赞:这位老师教材研究得很透!
细心研究,这份教材的编写者功力的确不一般。设计出这样科学的教材,没有足够用心是做不到的。
我想一线教师只要把这套教材吃透,用心地教,科学就不会差到哪里!
二、用心的科学教研员
科学,在漳州应该是属于比较薄弱的学科。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教研员,专业的不多。
像今天的东道主,两位主管科学教育的领导,一位曾是物理老师,一位曾是语文老师。我们的陈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也是数学。还有很多像我一样,是语文或数学老师通过短暂的转岗培训而来,且以兼课偏多。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人是不够专业的。
因为科学教育的确很重要,孩子等不了。
所幸,尽管不专业,但有一部分人用心地在做。
今天陈主任的点评,及几位老师的发言,得到了边军老师的高度肯定。说明他们的研讨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晚上,我跟一位科学专业毕业的年轻老师闲聊。她谈到,为了让11个班级的学生近距离观察到枫叶,她跑遍了全县各个地方采集枫叶。因为11个班级要分五天上,为了让叶子更新鲜,她只好把叶子保鲜在冰箱里。
这样用心的年轻老师,令人欣慰。
近两年教师奇缺,大部分科学老师都是兼职。就是专职,任务也极其繁重,很难保质保量。
但相信有领导的重视,有这样一批不专业或任务繁重但很用心的科学教研员和科学老师,加上一些外部力量的帮助与促进,漳州的科学教育会更好。
三、用心地记录与思考
今天晚上没有活动,正好与几位年轻的科学教师闲聊。
给他们的建议中,一个最关键的是:要坚持记录与思考。
每天写一写,刚开始可以一两百个字,记录一下课堂的细节,写一写自己的思考。如果能阅读一些专业书籍,跟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思考,再写出来,那就更好了。
其中一位老师说,上学期领导很重视,她特别忙碌,当然也收获了一点成绩,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被我提醒了一下,感觉豁然开朗。
看到他们闪亮的眼神,我想他们一定在暗暗下决心。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坚持用心去记录。但我特别希望她们真的能写起来。
我现在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几乎每次活动都会做一下记录。感觉这样的书写挺好的,因为要记录,我就要更认真地参与活动,记着,写着,慢慢地也有了自己的一点思考。我想,这就是成长吧。
目标正确,用心去做,就更容易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