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过后,时间已经逼近上班、上课时间。女儿扭扭捏捏的走到我面前,似乎有什么话要讲,顿了顿她说:“妈妈,我饿了。”我心想刚吃过饭怎么饿了呢?是想吃面包罢(女儿总是会在吃了饭后会要点小零食吃,比如面包、果冻之类的,因为我时常规定她饭前不能吃零食)。
还没等我去引导女儿说出想法,姥姥率先一步:“想吃面包直接拿呗。”显然,女儿的“套路”我们都心知肚明。女儿并没有移动,像似在等我发话,从小带到大,我在她心里是“权威”的存在。再次,我故意打断了母亲的话,说她不一定是想吃面包。女儿情绪似乎在抗拒。从表情里告诉我她想吃面包。但行动上就倔强的“一动不动”。我再次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想法:“告诉妈妈,你想干什么,你的心脏在你的肚子里,妈妈看不到哦,所以不知道你想什么?”女儿,依然无动于衷,看着时间一点一滴过去我有些着急。“没有什么想说的,我们就去上学吧,先把鞋子和袜子穿好。”她照做了,因为带着情绪,动作中有些怒气,最后还是在姥姥的帮助下完成了穿戴。
我带着她走到楼梯口,她感觉到吃面包无望,眼泪夺眶而出。我蹲下来抱抱她,打算再给她一次机会,引导她:“你告诉妈妈你想干什么,如果真的想吃面包,你跟妈妈说一遍,就可以回去拿了。”女儿不停的抽泣,但依然不说。
我先行一步,她哭着紧跟其后。很委屈要求抱抱,坐在电瓶车上,到幼儿园门口,抱着她抚慰她:“今天面包是吃不成了,晚上回来你跟妈妈或者姥姥说,给你拿两块,前提是说出来哦。”女儿没有应声,还是抽泣。
雨越下越大,再不进去,女儿可能就要淋湿。
我反问:“今天为什么没有吃到面包呢?”
女儿回答:“因为我没跟妈妈说要吃面包。”
“那待会进去老师问你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哭了你该如何说?”
“我没有跟妈妈说吃面包,妈妈没有给我吃面包。”
女儿都知道,只是不敢表达。从小到大都是这样,我反思是我管教太过严格?她不敢表达?还是我刻意的不逼迫她,让她默认为害羞的概念?也许都有些原因吧。
但对于这样的事,如果是路上不跟熟悉的人打招呼,我刻意默认为孩子害羞,不要逼迫。可是,孩子因为不能或者不敢准确表达自己需求,会关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给自己带来许多困扰,上次在幼儿园好朋友不跟自己玩了,委屈的不行,面对老师的耐心询问,依然是不说出真实想法和需求,这可能就有些问题了。
网上有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小鹰飞翔除了在母鹰的帮助下学会类似爬行的飞行姿势;母鹰还把幼鹰带到高处,树边或者悬崖上,然后把幼鹰从高处摔下;被推下悬崖的幼鹰正成长的翅膀会被母亲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再次从高处推下,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的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鹰的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极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 而痊愈后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涅槃重生,长得更加强键有力”。
作为人类的母亲不必像母鹰一样“粗暴”的训练小鹰飞翔,可是在引导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狠心助推一把,让孩子直面难以改变的部分。
天上的雨越来越急,看着女儿在幼儿园的院子里慢慢的走着,我催促她快点走,我何尝不也是伤心难过。尝试多次引导表达,或者是我方法不对,认知有待提高。但是无论如何,让女儿疼一次,感受一下不准确表达的后果,此后再用“正强化”来引导其体会准确表达的好处,慢慢的形成习惯。
随即,我拨通了女儿老师的电话,我要赶在女儿进去前跟老师沟通这个情况,争取趁热打铁,借由老师的话语再次强化女儿的表达观念。之后,老师反馈,她问女儿为什么不开心,女儿很流畅的说出“妈妈没有给我吃面包”的话,老师又耐心引导一番。心里对老师充满了感激,以及女儿能够表达出来的一丝丝安慰。
我想,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校里的孩子应该是一样道理吧,有时候“和颜悦色,和风细雨,耐心引导”不一定能春风化雨,抓住契机,强势植入概念,再细心引导。说不定效果会好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