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被一个朋友定义为混混,你会有何反应?生气?愤怒?我很幸运这两种情绪只是穿过我的身体,没有片刻停留,取而代之的是自我反省一次、自我反省二次。
那天我向东尼请教关于职业技能的问题。
东尼:“ACC真是不知道怎么搞的,瞎胡闹,啥都没弄明白。什么时候要什么人?干什么活?给多少钱?这是最起码的,可是呢ACC搞的一塌糊涂,啥要求没有,漏洞啊,还自我感觉良好啊!哎~”
我:“没有一个完美的组织,不完美才有机会, 给发现机会的人。”
东尼:“我跟你说能力矩阵,你跟我说没有完美的组织。。。。怪不得一堆混混。”
我:“你说了很多ACC不好、不好。” 我为什么见不得他人指出ACC不好?这不好为什么我认为是一种评判呢?如果这不好是事实呢?
东尼:“我说没有能力矩阵,没有对人的要求搞的一塌糊涂,还自我感觉良好,有问题吗?我说什么?ACC好,你才开心呢?哎! 中国人哪,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会率先正视问题。
我看这是所有人的通病,叫我闻过则喜。你堵住所有提意见的人的嘴算了。。。”
这算得上是一场令双方都不愉悦的对话,作为话题引出者的东尼,他没有兴趣再继续那个话题,因为我的反应连最起码的认真聆听都没做到,更别提共情了,更糟糕的是还抛出了一个不相关,甚至与他的话题有冲突的回答。我在做什么呢?这不是完全忽视倾诉者的感受吗?这真是我要的结果吗?我可不想堵住提意见人的嘴啊。
忽然使我想到与女儿之间的对话,好像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形,难怪女儿听完我的话反而更愤怒了。
那一次女儿冒充我签字放弃班级的秋游活动,为此我们之间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对话。
我:“你们后天秋游,要准备的东西备齐了吗?”我已经从班主任那里获悉她冒充我签名,所以故意试探她。
女儿:“我不去,腿疼不能玩。” 女儿有点脾气,语气中散发着火药味。也许她担心我们的对话会泄漏她伪冒签名的事端。
我:"啊?怎么可能还疼呢?这都过去好几天了啊?" 我不去理会女儿的感受,包括她此刻的情绪,却按照自己的经验做出评判并作出与她当下感受相悖的回答。
女儿:“你又不是我,我就是疼啊。” 一句话堵得我语塞。
原来如此,我要甩掉混混,往后的沟通要注意共情!共情!共情!
一、耐心地倾听没有说完或者未曾听闻的启示性故事,做到不打断、不插话。
二、专注地聆听对方的表述,并跳进他/她的视角,想象此刻我是他/她,理解他/她,感觉他/她。
三、克制自己评判,因为绝大多数的评判只是让我自己爽快了,却不是别人需要的,没有价值。
四、刻意练习共情聆听一个月,改进再改进。
徐永萍
2019/1/7上海
欢迎善良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友人,搜索微信公众号“胸无城府心如玉”,关注并投稿。
感谢您的时间,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