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水不利者,寒熱弗衡,則隧遏而液濁粘。濁粘,不利則器悶熱而外殭。殭而蟲亂而淫,淫上弗去曰病也。
其則之:辛甘淡以利之,甘粘辛以清之,苦下以泄之,酸甘益以化之。
(1)殭(jiānɡ) : 同“僵”。
津液泛指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津和液两个方面,具有滋润、濡养、调节等功能。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经过脾胃的运化吸收,最终分布到全身,发挥其生理作用,如《黄帝内经》中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在体内有其特定的运行通道,且需要保持正常的代谢转化,如“津液各走其道,津液归于正化”(《素问·经脉别论》)。《丹溪心法》中“肾气者,积精所生,津液所藏,血海所决也” ,强调了津液对于滋养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津液的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津液不化则痰饮水湿内生”(《医宗金鉴》),指出了津液代谢障碍可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从而引发诸如水肿、痰多、肥胖等症状。此外,“津枯液竭”则会导致口渴、皮肤干燥、便秘等阴虚症状。《伤寒杂病论》“邪客于肠胃,胃气上逆,津液内伤,未下而发汗,大便难,小便不利,或咽中干,下利,津液竭,不复下焉”, 也强调了外邪侵入体内,影响了津液的运行,导致津液内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的“气血水同治”原则,强调了在治疗水气病时兼顾气血的调和。对于水液停留形成的水肿等症状,采用利水渗湿的药物,如茯苓、泽泻、车前子等,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恢复水液的正常代谢。《黄帝内经》中有“开鬼门,洁净府”的说法,意指通过发汗和利小便的方式促进水液的排泄。健脾益气是治疗津水不利的重要原则,常用党参、白术、薏苡仁等药物以加强脾的运化功能,促进水湿的代谢。
释译:
当体内的津液循环不畅时,寒与热不能保持平衡,这会导致通道(隧)受阻,体液变得浑浊粘稠。这些浑浊粘稠的体液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会导致体内器官(器)闷热,外在表现为僵硬(殭)。僵硬状态促使体内环境紊乱,如同虫害作乱,进一步导致湿浊上泛而难以清除,从而形成疾病。
针对津水不利的治疗原则如下:
使用辛味、甘味和淡味的药物来促进津液的流通,其中辛味药物能发散行气,甘味药物能补中益气,淡味药物则有利尿消肿的效果。
结合甘味、粘性和辛味的药物来清理体内的湿热,其中甘味药物能和中益气,粘性药物有助于吸附和清除杂质,辛味药物则能发散解表。
运用苦味药物来疏导和排泄体内的湿热和毒素,苦味药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通过酸味和甘味的药物来补益和转化体内的津液,酸味药物能收敛固涩,甘味药物能补中益气,两者结合有助于恢复津液的平衡。
物器相蝕者:津血無功以克,留積不去。久則腐以蟲生,相蝕以染。染而自治弗能,則痛之以惕;惕以求物助也。其人愚,其惕無,發則盛此一也。
其則之:酸苦斂以清之,苦收抑以下之,甘緩耎以龢之,辛散利以發之,咸辛利以宣之。不已,重灋以為之,已而已。
(1)耎(ruǎn) :古同“软”:“尊子伯亦为京兆尹,坐~弱不胜任免。”
(2)灋(fǎ) :同“法”。《玉篇•水部》:“法,法令也。灋,古文。”《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
常见的外伤成因,如跌仆、撞击、坠落、压轧、金刃(如刀、剑等利器)伤、枪弹伤等。外伤的症状因伤害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不同,包括疼痛、肿胀、淤血、功能障碍等。外伤常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青紫、破损、出血等局部表现,严重时可致骨折、脱臼、内脏受损,甚至出现出血过多导致的昏迷、抽搐等症状。烧烫伤则可能引起局部红肿热痛、水泡、剧痛,严重时可致皮肤坏死、痛觉丧失,伴随全身中毒反应。
皮肤、肌肉损伤:轻者导致局部青紫、肿痛或出血;重者可能致筋肉撕裂、关节脱臼、骨折等。
血脉损伤:外伤可能导致血脉破裂,血液流出,造成失血过多或形成血肿。
经络损伤:外伤还可能伤及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
内脏损伤:严重的外力损伤可能伤及内脏,导致内脏出血、破裂等严重后果。
治疗方法:
止血:对于出血的外伤,首先要止血,防止失血过多。可以采用压迫止血、药物止血等方法。
消毒:对于开放性伤口,要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感染。可以使用酒精、碘伏等消毒剂。
包扎:对于伤口进行包扎,以保护伤口,减少感染的风险。包扎时要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活血化瘀:对于血脉不畅、经络损伤的外伤,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红花、桃仁等。
清热解毒:对于烧烫伤等热性外伤,需要清热解毒,防止火毒内攻。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黄连、黄芩等。
温阳散寒:对于冻伤等寒性外伤,需要温阳散寒,恢复阳气。可以使用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附子、肉桂等。
释译:
外伤会使体内的津液和血液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导致病邪物质停留积聚,久而久之,局部可能腐败,甚至产生寄生虫类的病变,相互侵蚀并扩散感染。当身体自我修复能力不足以应对这种情况时,会产生疼痛作为警示信号,提示寻求外界帮助。然而,如果个体未能察觉这些警示信号,病情将会加剧。
针对“物器相蝕”的治疗原则包括:
使用酸味和苦味的药物来收敛和清洁体内的湿热,酸味药物能收敛固涩,苦味药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运用苦味药物来收敛和抑制体内的湿热,使其向下排泄。
结合甘味药物来缓和和软化体内的硬结,甘味药物能补中益气,调和药性。
利用辛味药物的发散和疏通作用来解除体内的郁积。
结合咸味和辛味的药物来宣散和疏通体内的阻塞。
血瘀弗通者,怒氣炃逬其血、寒熱交爻其脈也。怒氣炃逬於其脈,其脈不應而溢外。寒泣其血而不利,熱瘀其脈而不去;久遏其運而溢,溢而積癅,癅積久而蝕毒矯橫;衡其弗能一也。故其考之要者:內者不外,外者不內一也。氣血津水,精液汁膜不相亂一也。心歟性齊,弗有不同一也。故心之病,疾其膓而作之。肺之患,六墟閉而害之。
其則之:辛苦以散之,酸淡以清之,苦辛以益之,大辛以龢之,甘酸以奪之。故辛粘微苦,能去其痛;酸清辛淡,可疎其筋。
“瘀”字最早出于《楚辞》“形销 铄而瘀伤”,《说文解字》曰:“瘀, 积血也”。 从字面来理解,血瘀者乃为“血之瘀”。从血瘀的形成看,血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气滞日久不能行血,血运难行;气虚推动无力,血行滞缓;阴虚血少或邪热熬灼,血液黏稠,流行不畅;阳虚寒浸,血液凝滞;以及外伤溢血内留,滞而为瘀等。
《内经》中:“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描述了寒邪入经导致血瘀的病理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疼痛等症状。
针对血瘀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积状态,恢复气血的正常循环。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丹参、红花、桃仁等,以及采用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来促进血液循环。《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血阻成瘀,应用下瘀血的方法,所用活血类方剂可分为:知血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破血逐瘀法三类。
释译:
体内血液流通不畅,形成血瘀。情绪激动可以使气血上冲,干扰正常的血脉运行;同时,寒热交替影响脉络,导致血脉或寒凝或热结,进一步加剧血瘀状况。寒能使血行减慢甚至停滞,热则使得血液粘稠难以流动。长期的血瘀会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血液溢出脉外积聚成癥瘕,这些瘤块久而久之可能转化为毒邪,造成更严重的病变。
具体的治疗原则如下:
使用辛味和苦味的药物来消散体内的瘀血,其中辛味药物能发散行气,苦味药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结合酸味和淡味的药物来清理体内的湿热和毒素,其中酸味药物能收敛固涩,淡味药物则有利尿消肿的效果。
运用苦味和辛味的药物来补益和强化体内的气血,其中苦味药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辛味药物能发散解表。
通过强烈的辛味药物来调和体内的气血运行,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
利用甘味和酸味的药物来夺取体内的湿邪和寒邪,其中甘味药物能补中益气,酸味药物能收敛固涩。